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和柴靜一起觀察兩會]幕後的《柴靜兩會報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8日 22:19 來源:CCTV.com
    專題:和央視記者“跑”兩會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CCTV.com消息(記者陳卓):和柴靜一起觀察兩會好幾天了,除了報道柴靜本人的工作,也應該讓大家了解一些其他工作人員的情況。看了看這些天我拍的照片,找出了下面幾組給大家説説。

  1、出鏡地點不好找

  這一天的計劃是用採訪車拉上嘉賓直接開到人民大會堂東門。這樣就可以免去嘉賓沒有出入證的問題。可“人算不如天算”,從這天開始所有採訪車輛都要從廣場東側進入,通過安檢,並且人車分離,各自驗證。這下計劃全打亂了,嘉賓也沒辦法進場。更重要的是,因為當時的位置是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東側,沒有能拍到人民大會堂正面的角度。於是柴靜、編導仝文瑜,還有攝像常青緊急磋商,尋找好的拍攝角度。下圖就是小仝正策劃著能不能和武警通融一下,貼個邊在警戒線內側拍攝到人民大會堂正面的出鏡鏡頭。圖中吊煙男青年就是柴靜博客裏提到的攝像常青。


  2、兩個機位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會看到兩個角度的鏡頭,一個是被訪代表、委員的特寫,另一個是當時採訪環境的遠景,就是一大堆記者圍著柴靜那種。這就要求配備兩個攝影師,上圖中間手扶三角架的格衫男青年就是另一個攝像。而左側戴眼鏡打電話的先生就是幕後的“大頭目”——製片人申勇。這位老新聞製片人每次拍攝都身先士卒,不是那種辦公室類型的。

  3、製片“大人”


  如果説柴靜是這個節目的靈魂,申勇就是這個節目的大腦,兩者相輔相成。申勇對工作很細緻,編導的稿子他都要看很多遍。有些細節到了出鏡欠一分鐘,他都有可能堅持做出改動。一切為了播出質量!

  4、重重包圍


  柴靜的採訪總是被很多記者包圍著,她的話筒到哪,旁邊必然會出現無數鏡頭和錄音筆。我經常會擔心,我們的採訪會不會被別人搶先發了?不過新聞是全社會共有的信息,多些渠道傳播對老百姓是好事。看來我還是太嫩,柴靜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5、柴靜的NG


  柴靜也有需要拍很多次的出鏡。這和她的專業素質沒有關係,多數是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上面這個30秒長的結束語就拍了十幾分鐘。主要是風的問題。應為為了照顧光線柴靜必須迎風拍攝。不用我多説,照片已經表現了北京春天西北風的威力。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