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別讓假新聞吞噬掉媒體的良知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0日 15:16)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近日,一則“費翔拍賣胸毛賑災”的消息,立即招來對費翔的罵聲一片,但事後竟被發現這則新聞與事實相差甚遠,且又被證明是假新聞!(1月8日《合肥晚報》)

  時下,類似于如此被炒得沸沸颺颺之後又被定性為假新聞的尷尬情形,已成為新聞界一種最為常見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不僅嚴重損傷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更直接傷害了廣大受眾的精神和情感。新聞的生命在於其真實客觀,但一些記者卻往往因為自身的“責任事故”而令假新聞變得滿天飛。要曉得,主流媒體代表著主流社會的良知,而假若沒有健康的媒體,就難以構建一個公正的輿論環境甚至是健康的社會。可如今,在媒體愈來愈遭到“商業化”和“娛樂化”圍剿和夾擊的情勢下,許多勢利的媒體也就必然會向“市場化”或“企業化”的方向邁進,此時受到傷害的當然是媒體的社會良知。於是,為了追求和獵取與眾不同的新聞素材或所謂的獨家報道,那些未經證實甚至是添油加醋了的名人醜聞、明星緋聞,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版面上的主打品種。

  如今,許多崇尚“商業化”和“娛樂化”的媒體記者都在新聞操作中遵循著一種“尖叫原理”,即以那些煽情故事和名人醜聞為依託,製造一種能夠在瞬間抓住受眾眼球的“尖叫效應”。如名人間捕風捉影的性關係,或類似“費翔拍賣胸毛賑災”之類的搞笑版,都是這些媒體或記者熱衷炒作的一種新聞由頭,但記者在製造出類似具有“尖叫效應”的新聞素材的同時,卻已全然將事件的真實性拋卻腦後了。之所以這樣尖叫出來的假新聞業已危及到新聞媒體的社會良知,就是因為當絕大多數新聞媒體把公眾的眼球吸引到少數名人臍下的狹窄範圍時,試問還會有幾個讀者去關注其他真正牽涉國計民生的重大新聞呢?

  當然,假新聞不斷出籠,也跟時下媒體日益惡化的競爭環境不無關係。在競爭壓力的擠壓之下,許多媒體面臨生存壓力,為公眾提供新聞的標準便不再是以真實客觀為標準,而是以公眾愛聽愛看為其標準了。於是,只要新聞能抓住受眾眼球,媒體為搶在第一時間發佈信息,就全然不在乎新聞應有的核實程序。而落在後面的媒體,也自然會不負責任地人云亦云。去年9月6日中國數以千計的媒體均在第一時間刊登的《伊拉克前政權第二號人物易卜拉欣被捕》的假新聞,恐怕就是這種人云亦云的尖叫效應或跟進效應釀的禍。

  的確,媒體應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為第一要務,故新聞應具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代表著媒體或記者的社會良知,所以媒體的核實程序絕非可有可無。因為假新聞一旦出籠,與其相配套的各類演繹報道和個人言論,便立即會形成一個龐大而混雜的信息擴散系統,且因其真假雜陳,虛實相間,而令公眾真偽難辨。而若媒體甘願置身於如此一個利欲熏心的環境之中而不自警自醒,媒體的社會良知哪還有足夠的存活空間可言? (作者:尹川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