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30歲懷想“動畫片”--跳躍著的記憶與經典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02日 17:37)

  城市晚報消息:阿童木、一休、花仙子,瘋長于電視機普及歲月,記憶一旦閃耀成經典,就是讓人珍惜得不忍觸摸的東東。經典一旦沉澱為記憶,卻是叫人時常要翻弄出來的寶貝。卡通片,是30歲的我永遠甩不掉的情愫,兒時,我們管它叫“動畫片兒”。每每念及,心靈震顫。

  張嘴就來,我接觸的最早的動畫片就是《原子小金剛》,更多人稱其為《鐵臂阿童木》,在那部片子裏,填充著純真、善良、勇敢、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涵,同時代的經典動畫片還有《丁丁曆險記》和《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花仙子》等,按照現在的話講,那就是大片,它們瘋長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電視熒屏上。

  那時是電視機在中國城鄉開始普及的歲月。在僅能看到的幾個頻道裏,在僅有的幾個小時的電視播放時間裏,動畫片絕對是孩子們獲取原始眼球快感的直接來源。雖每天只能看幾十分鐘甚至可憐到十幾分鐘,但劇情都會成為當天或次日此起彼伏的交流話題,誰沒有看,參加不了夥伴間的爭論,就立刻感覺到自己是另一個世界的孩子,沮喪,無助。到今天我還時不時琢磨,那時家長們擠出牙縫裏的錢為孩子購買電視機,算不算動畫片起到了消費拉動作用?

  那時的動畫片不“蠟筆”、不“流氓”、不“美少女”、不“小丸子”……處處透灑著精靈與聰明。

  我忘不了《藍精靈》。“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它們活潑又聰明,它們聰明又伶俐,它們轉動腦筋開動腦筋斗敗了格格巫……”音樂一落,藍爸爸,藍妹妹,聰聰,藍藍,笨笨,厭厭,玲玲等一準會出現在面前。好看,有意思,受啟發。有愛做蛋糕的藍精靈,有愛吹小號的藍精靈,有愛照鏡子的藍精靈,有愛做木匠的藍精靈……我們那時的孩子,樸素地向他們學習著勤勞、美麗、吃苦、無畏。

  我還忘不了《聰明的一休》。片子熱播時,不僅是“格地格地格地格地格地格地……”的旋律大家隨時能哼,就連“休息,休息一會”的片中語句也流行得一塌糊塗,不亞於趙本山現在的“沒病走兩步”、“穿上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等,比眼下“我被**撞了一下腰”、“都是**惹得禍”、“將**進行到底”或者“雙節棍”、“無所謂”等市井文化流行語,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小夥伴間起外號都會直接取材于動畫片裏的角色。更多的,一休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啟迪是深遠的。

  小時候當然也看我們叫做“打仗片”的老電影,但畢竟片子不兒童,看著也行,但深想想,與現在孩子們跟著大人一起看戲説、警匪、艷情、偶像沒什麼區別。

  再大些,我眼簾中陸續有了《最後一隻恐龍———丹佛》、《變形金剛》、《米老鼠唐老鴨》、《貓和老鼠》、《忍者神龜》、《機器貓》。但在動畫片一步步被改稱“卡通片”的日子裏,我已經從孩提時代裏一步步走出來了。再看起動畫片,已純求搞笑與刺激,再説起《原子小金剛》、《藍精靈》抑或《機器貓》,會沒正經地去研討它們是不是偉大的現實批判主義作品。童心已成歷史,經典已成記憶。但有一點我也還時不時琢磨:我們兒時看的多是外國動畫,在我們這一代人正陸續成為社會中堅的現今,我們樂於辯證地吸收國外先進理念,樂於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浪潮,誰能説與小時候看片子毫無關聯呢?

  最近據説碟市懷舊之風愈演愈烈。“六一節”到了,我萌生了一種孩子般的好奇,我當時在黑白9英寸熒屏上看到的花仙子現在在偌大的背投彩電上看去,會壯麗的何種程度?一會兒就去買套碟!

  這種好奇應該與經典記憶一樣,是對動畫片的,更是對年少生活的。永不平淡。

責編:周鐵成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