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光明日報]新農村建設需縮短“信息溝”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9日 06:48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從而加快了我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而農村的信息化必須努力縮短城鄉之間的“信息溝”。

農村信息化不容樂觀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存在著差異,在使用媒介和接受信息上也是不均等的,這就産生了“信息富有”和“信息貧困”的兩極分化,由此而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這就是傳播學中所謂的“信息溝”理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人數已達到1.11億,網民普及率達8.5%,其中城市網民9168.6萬。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2%,卻佔有網民總數的82.6%,普及率達16.9%。農村網民的總規模1931.4萬,佔全國58%的人口中卻只有17.4%的網民,普及率僅為2.6%。根據傳播學家松伯格關於“信息溝”的假説,大眾傳播雖然對信息富有者和貧困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前者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就會産生強者恒強、弱者恒弱、老溝未平、新溝又起的現象,拉大了貧富差距。

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投入

  早在“十五”規劃中,我國就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方針,“十一五”規劃中,又把信息化列入十大發展目標之一。信息化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根據今後“把國家建設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的原則,國家將切實加強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在政策、資金、人力、物力方面向農村、農民、農業傾斜,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持農村。如老少邊窮地區衛星電視接收及轉播站點的建設、中西部地區農村廣播電視的“村村通”工程、無線通信的3G工程、“三網合一”工程,件件都是縮小信息鴻溝、消除信息貧困的“民心”工程。國家還應在電視接收設備、家用電腦、數字或有線電視收費上對經濟落後的農村地區和農民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對一部分經濟困難的農民實行價格優惠,以推進現代傳媒在全社會的普及,為所有的社會成員提供均等的傳播機會。通過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城鄉之間的“信息溝”將會逐步“合攏”,城鄉在傳媒資源分配上將會趨於合理,農民個人的社會機會將會迅速擴大,而農村的經濟文化建設將得到跨越式發展。

確立為“三農”服務的指導思想

  新聞傳媒是建設新農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特別是在縮短城鄉“信息溝”上擔負著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新聞傳媒要端正思想、調整思路,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農村、農民、農業服務的觀念。無論是報紙版面上還是電視屏幕上,要更多地反映來自農村和農民的願望、要求和呼聲,幫助化解社會矛盾和衝突;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勤勞致富、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為農村的社會進步和農業的發展創建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在新聞傳播中應變過去單向的由點到面的舊模式為雙向的平等交流的新模式,讓農民有更多的傳播權和話語權,克服信息傳播中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人總認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可能有效地統一,其實就信息産品來説,農村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媒體一定能在滿足農民多方面需求中獲得社會與經濟雙重的效益。

加強農民媒介素養的教育

  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公民所應該具有的獲取、分析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或者説“媒介使用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一個傳媒人所必需的,而且也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媒介素養直接影響媒介的使用能力,城鄉“信息溝”的形成與市民和農民在媒介素養之間的差距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僅有信息基礎設施和接收設備等“硬體”的改善是不夠的,還要有媒介尤其是新媒介使用知識和技能等“軟體”的普及,否則,縮短城鄉“信息溝”只能是一句空話。加強對農民媒介素養的培養和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必須從“媒介掃盲”開始,要通過新聞傳媒、各級各類學校、培訓班等方式來組織農民進行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加強對農民媒介素養的培養和教育,還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通過義務教育教會他們掌握和使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傳播手段,使接受“媒介啟蒙”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要和必需;加強對農民媒介素養的培養和教育,還需要新聞、文化、教育等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的通力合作,把其納入到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去,提高到培育造就一代新型農民的高度去認識。(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