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為新農村建設留住人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3日 13:25 來源:
    專題:網友評兩會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怕的就是農村沒有人才。”王章平(雲南省雲縣涌寶鎮副鎮長)委員告訴記者,在一些農村,農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息了解相對比較少。(3月11日《人民日報》)

  建設新農村是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的大好事,農民也有極大的熱情。然而建設新農村光靠有熱情還不夠,還需要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鄉土人才。只有農民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能力提高了,才能跟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才能真正推動新農村建設,否則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償失,勞民傷財。當前迫在眉睫的是:要千方百計留住和引進農村建設人才,要有的放矢地開展一些培訓,在農村辦一些農民喜聞樂見的政策宣傳欄,深入淺出地回答農民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培養出適合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本土人才”,才能把黨的富民政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想變為現實。

  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關鍵。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各種農業人才、科技人才、經營人才卻異常缺乏。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現在我國每7000畝土地只有1名農技人員,每7000頭牲畜只有1名獸醫人員,每萬畝森林僅有0.53個林業技術人員,農業科技人員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為萬分之一。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低、掌握一定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今年兩會上,如何培養新農村人才、如何讓更多的人才能留在農村,也成為代表委員非常關心的話題。正如全國政協委員王生鐵所説:“農大的學生不歸農,畢業後沒有幾個到基層去搞農業,這樣下去,農村就更缺乏人才,農業怎麼發展,農民怎麼致富?”

  任何事物都是人幹的,人才是第一基礎。建設新農村同樣需要人才,那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呢?首先要在用人體制上下功夫。要破除那些不合時宜、束縛人才成長的條條框框;要樹立正確的識人、用人觀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要打破論資排輩,唯學歷、資歷的傳統觀念,把實踐作為衡量人才的根本標準,作為發現和識別人才的根本途徑。要為那些品德好、能力強、業績高的人才提供創業機會、搭起幹事舞臺,開闢發展空間。

  其次要用好現有人才。用好現有人才,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有些地方常常抱怨沒有人才,不惜物力、財力到外地引進人才,卻對本地區、本單位的人才視而不見。這種捨近求遠的“燈下黑”,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還壓抑了現有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甚至會出現“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的現象。要知道:“駿馬能曆險,耕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這就提醒我們要善於從農民隊伍裏發現人才、挖掘人才、用好人才。

  第三要在人才待遇上下功夫。前不久北京選拔大學生當村官,吸引了眾多大學生報名參加,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待遇上,即大學生村官在合同3年期內,月工資將從2000元逐漸增至3000元,並由政府為其繳納各項社會保險。非北京生源畢業生聘用兩年考核合格者,還可以轉為北京戶口。正如許多代表委員所説,農村想要留住人才,可以靠感情留、靠事業留,但關鍵還要靠待遇留。

  由於待遇上沒有跟上,越是貧困越是需要人才的地區,就越是招不到人才。針對這一情況,有代表委員建議:一方面,高校可有針對性地在農村高中挑選一些真心願意畢業後回到農村,在基層紮下根與農民共同奮鬥的學生培養,招考時可以適當地降分,學費由國家、省市縣甚至村裏一起負擔,畢業後回鄉工作,類似于“委培”的模式。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批有技術的青年農民骨幹,同時對農村裏一些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土專家提供好的進修機會,豐富他們的理論知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內部動力。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不僅要靠感情、待遇,還要靠事業、靠良好的用人環境。既要給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創業環境,更要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否則人才再多,也留不住、用不好,更談不上為新農村建設須知貢獻。(作者:大別山小銀子)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