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2006年兩會報道實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2日 20:11 來源:CCTV.com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CCTV.com消息:兩會年年開,兩會報道年年做,如何做出新意,如何做得與老百姓貼心,是新聞中心每位編輯記者都在用心琢磨的事。既要做好常規報道,又要力求創新發展。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新聞中心上上下下都積極籌劃,精心設計,使得今年的兩會報道做到了高質、高效、創新,受到了各界的廣泛好評。

  

機位調整 以人為本

  “兩會”期間,新聞中心在綜合頻道及新聞頻道內圓滿完成了“人大開幕式”、“政協開幕式”、“吳邦國委員長作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外長記者招待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等五場重要活動並機直播。其中,對“吳邦國委員長作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政協開幕式賈慶林作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進行直播,是十屆人大和十屆政協報道史上的第一次。中央領導稱讚中央臺的直播報道“從容、大氣,很好地體現了國家電視臺的權威、風範和實力。”

  在對“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及“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開幕式”直播中,為避免直播工作給代表委員開會造成的影響,我們將以往處在主席臺臺口的所有機位撤至會場中後區,撤離最遠距離達到50余米。由於機位設置的大幅調整,給直播工作帶來了新的難度,為確保直播效果,在會議召開前,報道組進行了11次實地演練,並首次調用86倍、75倍攝像機,力保準確捕捉現場畫面。節目播出後,各方積極評價説,由直播機位的轉移體現了“兩會”以人為本的新會風。

  

時長壓縮 信息增加

  “兩會”期間,《新聞聯播》在確保不超時的前提下,發稿量創歷年“兩會”最高紀錄。在改進“兩會”報道編排模式的同時,不斷優化自選動作設計。3月2日《新聞聯播》中第一次出現了由記者名字命名的報道專欄,“柴靜兩會觀察”。一改以往“兩會”報道常態模式,呈現獨特報道視角;“數字兩會”首次用“數字”解讀“兩會”;“老外看兩會”以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朋友的視角,展現了“兩會”給中國發展帶來的變化和國際社會對中國“兩會”的關注。

  《兩會之窗》作為新聞頻道“兩會”報道的傳統品牌,第一時間追蹤兩會進程,以原生態方式展現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聲音,一直是兩會新聞報道的一大特色。今年的《兩會之窗》改直播為錄播,壓縮審議實況播出時間,使節目在保持審議實況原生態的同時,節奏更為明快、內容更加務實、話題更為精彩,實現了“減中有增”。

  《兩會之窗》還對“兩會”期間的11場記者招待會有選擇的進行直播,並以貼近性的解讀方式強化發佈會信息解讀,並重點針對現場提問,組織記者會同專家學者作了專門的問題設計。

  

品牌傳播 民生視角

  以名牌欄目、名記者、名主持人品牌疊加效應帶動“兩會”報道轉變,將國計與民生有機結合,是新聞中心今年“兩會”報道的主要特點。

  (3月2日《新聞聯播》“柴靜兩會觀察”片段)

  《新聞聯播》中的《柴靜兩會觀察》從柴靜親身的觀察開始,以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為報道內容,通過柴靜將會場內外的新聞事件有機串聯,呈現新的觀察視角;在綜合頻道播出的專題版的《柴靜兩會觀察》立足民生,設計了兩會新聞掃描、熱點關注和留言版三個版塊,主面向社會的最小細胞、面向生活的最細微處,突出了“兩會”是全民的兩會的概念。

  (3月3日、4日“柴靜兩會觀察”)

  〔柴靜採訪同期〕“用心觀察”

  “柴靜兩會觀察”推出以來,以獨特的視角、個性化的節目風格,在今年的“兩會”媒體大戰中脫穎而出,關注度持續攀升。節目在網站上開設的博客點擊率超過了45萬。觀眾在“柴靜兩會觀察”博客上留言説,“原來《新聞聯播》的兩會報道可以更貼近,更具人情味。”

  從3月4日起,新聞會客廳連續推出13期特別節目《小崔會客》。小崔在輕鬆互動的氛圍中與大家共話“建設新農村”。這是崔永元首次主持大型政治題材的談話節目。13個省的省委書記或省長以嘉賓主持的身份,參與節目錄製;13位農民家庭將受邀到演播室,接受崔永元與所在省份主要領導的採訪;13位E-MBA帶著3個神秘任務到農村體驗生活,並在現場展現體驗結果。

  (3月4日《小崔會客》節目)

  〔崔永元採訪同期〕

  節目中,崔永元有時是“慈善大使”,推動希望工程建設;有時是“形象大使”,現場為地方引資。觀眾認為《小崔會客》為嚴肅的兩會報道增添了一份“脫口秀”的輕鬆,亦莊亦諧,趣味中不乏思想性。

  (3月6日《小崔會客》節目)

  今年兩會前夕,《東方時空》推出《岩松信箱》,圍繞百姓密切關注的醫療、教育、社

  會保障、物業、住房等問題,辟出專門時段與觀眾互動交流,並直接將意見集中的問題帶上“兩會”請代表委員作答。

  〔岩松採訪同期〕今年通過一個信箱表達一個這樣的概念,岩松本身沒什麼熱點,但是我跟我的同事願意當作一個橋,去把大家生活中希望去改變的一些事情,呼籲的一些事情通過我們的橋梁去傳遞兩會的窗口。

  《岩松信箱》開通以來,節目組就收到的信件總數超過20萬封。很多代表和委員反映,通過《岩松信箱》,更廣泛地了解了社情民意,節目中涉及到的一些熱點話題及觀點,為他們擬寫議案提案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維空間和參考價值。

  (《東方時空》“岩松信箱”,採訪時拍攝的空鏡)

  3月6日新聞評論性欄目《央視論壇》推出兩會特別節目《熱點碰撞》。

  (3月6日 《央視論壇》張羽開場白:每年一度的“兩會”都是代表和委員共商國是的時候,我們《央視論壇》特別節目也將就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進行系列討論。既然是特別節目,今天我們的形式也有一些變化,大家看到我們演播室的佈局跟以往有所不同,今天我們現場的嘉賓,將採用模擬的方式進行討論來交流信息,反映出自己的思考。)

  “熱點碰撞”開創了嘉賓以虛擬身份參與話題討論的全新節目樣態。四位嘉賓分別扮演代表委員和政府官員,雙方在辯論中進行著換位思考、意見溝通。有觀眾認為,該節目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一掃演播室節目的沉悶之氣,談話過程也比以往更有銳氣。

  〔張羽採訪同期〕你會發現我們的專家學者或者是記者在虛擬代表和委員的時候,在真正進入討論的時候就特別地忘形,就是他們反而不需要扮演,他們在真實地走入這個節目當中的角色當中去了。/我們期待著這種交流和交鋒,能為我們解決這種困難,帶來一些啟迪,或者這種交流能給我們共同戰勝困難,帶來關懷和理解。

  

網絡互動 蒐集民意

  今年的兩會報道,首次引入博客的方式,在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上開設的【柴靜兩會觀察】、【小崔客棧】博客點擊數已超過百萬。《岩松信箱》及《央視論壇》每天都在網上推出問題徵集,觀眾可以參與討論。

  整點新聞中的“網民看兩會”,就網民最關心的話題進行互動討論。“兩會之窗”聯合央視國際首次引入網絡主持人的概念,積極引導網民為“兩會”建言獻策,更高效地傾聽百姓呼聲。網民評價説,“央視借助網絡開展的‘兩會’報道使人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兩會’,也可以通過多渠道共同參與‘兩會’”。

  

全天覆蓋 溝通平臺

  今年的兩會報道,新聞頻道充分發揮了全天覆蓋的優勢,主打溝通牌,使新聞頻道成為“兩會”內外信息溝通和互動的平臺。

  早間,《媒體廣場》、《新聞早八點》集粹媒體“兩會”報道精華;午間,《新聞30分》推出【聲音】版塊,採集觀眾、專家、代表委員們的聲音;《13:00新聞》首開“網民看兩會”專欄,側重徵集網民對【代表議案】、【委員提案】專欄內容的意見和看法,密切了專欄節目之間的關聯性,産生例如良好的互動效果。新聞頻道主要新聞時段開設的“兩會”報道專欄形成了代表委員、普通民眾、外國友人、媒體及網民群體多方視角互補的全新架構。觀眾評論説“新聞頻道的整點新聞,早中晚報道各具特色,確實是全天候溝通兩會內外。”

  今年的兩會報道,新聞中心高質量地完成了“兩會”的直播報道任務,並以創新設計和一系列視角獨特、個性鮮明的特別節目,實現了“兩會”報道的權威、貼近和鮮活,贏得了中央領導、代表委員和廣大觀眾的充分肯定。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