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今日關注]科學立法 聽證於民(3月11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2日 13:30 來源:
    專題:CCTV-新聞CCTV-4聚焦2006全國兩會
    專題:中國焦點2006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進入[今日關注]>>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3月11日播出):聚焦三月的北京,中國人用智慧決策未來,用愛心規劃家園,用責任擁抱世界。2006的這個春天,中國播下新的種子。13天的真誠互動,13個牽動百姓的期待。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攜手多家媒體,傾聽百姓聲音,解讀中國焦點。

  魯健: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今日關注》,兩會特別節目──中國焦點之2006。在節目的一開始,我們還是請到首席記者任永蔚,給我們介紹一下今天兩會的相關情況。

  今天兩會的主要議程就是聽取和審議“兩高”報告,今天在會上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第一部分 記者“第一線”

  任永蔚(中央電視臺記者):

  是的,今天上午兩會代表和委員主要是聽取、審議、討論“兩高”報告,在下午代表團都舉行了小組討論會繼續審議“兩高”的報告。今天就“兩高”報告,我自己觀察、總結了四個特點:人數多了、數字多了、離人近了、期望高了。

  第一個人數多了,乍一聽是不是法院、檢察院逮捕判決的人多了?確實從“兩高”報告中,也看出這個人數多了,説明我們的治安狀況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好轉。我這個人數多了,是指聽“兩高”報告的列席旁聽的聽眾多了,這是怎麼回事?這一次有一批特別的聽眾,他們不是代表也不是委員,而是來自中國基層的法院、檢察院的掌門人,這次全國人大的有關負責人就説,是希望他們能列席旁聽“兩高”報告,使他們更進一步了解人大代表對於中國司法建設這種關心的問題,而且這些都是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檢察長、院長,他們在和來自這些省市自治區的代表一起座談談論時,就可以更了解他們所關心的問題,而且這些代表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就本地的司法情況向他們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也是司法進步的一個表現。

  再一個就是數字多了,其實就是這次“兩高”報告文風很好的轉變,這一點也受到的代表們的肯定,“兩高”報告在談到每一個問題時,都列舉了很多的數字,用事實和數據説話,我採訪一個湖北團的人大代表,叫周宏宇,他説這個現象非常好,而且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他認為現在政府做好管理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數據來説話,他希望今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在做報告時,都能像“兩高”報告一樣列舉很多的數字,而且這次“兩高”報告文風轉變還有一點,除了正文報告以外,在後面還附了有關專業術語的説明,因為畢竟代表來自各行各業,並不都是搞法律工作的,所以這些專業術語也有助於他們來理解“兩高”的報告。還有像法院,他們還列了圖表、結構圖、審計結構圖,這些都得到了代表的肯定,可以一木了然,知道他們都做了什麼工作。

  主持人:

  就是讓法律界以外的這些人士更容易理解。

  任永蔚:

  對。再一個就是説離人近了。通過今天的“兩高”報告可以看出,無論是法院還是檢察院更加尊重和保障人權,把這個提高到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代表在討論中也特別提到,法院報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話,“各級人民法院切實加強刑事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嚴把案件事實關、程序關和適用法律關,確保判決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我想這一點就是在去年佘祥林案件,因為他當時是錯判,關押了十年,説他是殺人案,其實不是這樣的。各級法院、檢察院從這個冤假錯案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更加注重要公正的司法,避免此類案件的發生。而且他們在報告中也推出了今後一些更加便民的措施,並且也更加關注民生和當前老百姓一些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主持人:

  所以説離人近了。

  任永蔚:

  對。再一個就是期望高了。我們知道在“兩高”報告中,法院、檢察院都提到了去年做了什麼工作,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今後怎麼做?就這一點,他們都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不過代表們肯定他們在去年扎紮實實做了一些工作的同時,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因為畢竟還有一些事情,大家並不是很滿意的,比如説就是有關司法隊伍建設這個問題,代表們在審議當中是意見最大的,有的代表就結合本身所遇到的一些實例,有些檢察官、法官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有一些腐敗的現象,也讓大家談起來都有些痛心疾首,所以對法院、檢察院在自身隊伍素質提高、紀律約束方面能有更高的期待。現在大家都聽完了“兩高”的報告,今天下午和明天都要進行審議,至於代表們對“兩高”報告,最終打出什麼樣的分?可能要在大會閉幕那天。

  主持人:

  好的,謝謝永蔚。謝謝她今天給我們帶來的這個環節的兩會觀察。謝謝。

  稍後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

  

第二部分 今日焦點

  人民網

  中國地方兩院負責人首次旁聽全國人代會

  完善基層司法和推進司法改革,需要人大代表和司法部門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非人大代表的地方兩院負責人旁聽人代會,表明中國人大制度更加開放。

  新浪網

  提高監督能力 維護司法公正

  公平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保障人權,推進檢察院體制改革、建立行賄檔案查詢系統,人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貫穿著2005年檢察機關的工作。

  中國新聞網

  手持鋼鞭把腐打 使其無藏身之地

  打鐵先要自身硬,手持鋼鞭把“腐”打。我們要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的榮辱觀為準則,築起反腐敗的道德防線、制度防線、監督防線和懲治防線。

  中國新聞社

  高法:將加大涉農案件審判力度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表示,中國法院將加大涉農案件審判力度,依法制裁損害農民利益、危害農村社會穩定和民主管理的行為,維護農村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三部分 完善聽證制度 建立透明政府

  主持人:

  好的,觀眾朋友歡迎您收看我們的特別節目,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和我們聯動的幾家媒體,今天他們關注的一些焦點話題。

  今天我們的演播室也請到了兩位嘉賓,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一位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委員張春生,你好。還有一位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委員,同時是中國政法大學的校長徐顯明先生,歡迎兩位。今天我們來看看,我的個人網頁上也有一些觀眾留言,看看他們關注的話題是什麼?這位觀眾説:“魯魯,你不是説中國焦點麼?俺看好多人都在關心上學、看病,可你們有個選項是法制,咋沒啥人説呢?(俺就有好多不懂的,去年放鞭炮舉行的聽證我就不知道怎麼參加,其實有好多事兒俺都想攙和攙和,聽證這個東西挺有趣的。”這是關於聽證的,其實這個觀眾的留言,跟我們今天關注的話題還是一致的。因為今天看了這個留言以後,我就想到一個關鍵詞,“hearing”,有聽取民意的意思,聽證會在英文當中也是這個詞,我們今天正好要談一談聽證的話題,所以請到了兩位嘉賓,説起這個聽證制度,可以説去年全國人大是開了聽證會的先河,全國人大首次就個人所得稅法的立法向全民聽證,背景在節目一開始先來回顧一下。

  《新聞片》:首開先河的個稅起徵點聽證會

  解説:

  2005年9月27號,全國人大在北京舉行了關於個稅起徵點的聽證會,這是全國人大第一次舉行立法聽證會,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高級別的一次立法聽證會,因此被稱為在中國法制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事件。人們關注這個第一次,不僅僅這個聽證會可以對公眾關注的個稅起徵點的修改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對於未來的立法起到參考的作用,還有一個意義,它為以後的立法聽證樹立一個樣本。參加聽證的20位公眾陳述人是從4982名申請人中連選出的,當時主張個稅起徵點維持1500元的6人,主張高於1500元的12人,主張低於1500元的2人,最終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整為1600元,這個起徵點也得到全國人大代表的認可,一百元的變動雖然不大,卻是聽證會制度的完善和進步。參加個稅起徵點聽證會的一位申述人表示,自己在聽證會上的意見能夠最終影響立法決策,這是個稅改革的一小步,卻是民主進程的一大步。

  主持人:

  個稅起徵點聽證當時也是各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而且也是全國人大立法聽證的一個首開先河之舉,為什麼會選擇個稅起徵點這樣一個事情來進行聽證呢?

  徐顯明:

  我來回答一下。我想有三個背景可以説明這個問題:

  第一個背景是中國民主立法的進程。我們的民主制度經過五十幾年的實踐,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當談民主制度的時候,處在第一位的是民主選舉,但是民主決策是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當然還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而民主決策當中,立法民主化可能是要放在首位給予考慮,所以中國一直在追求立法的民主化,這次吳邦國委員長所作的報告當中,也非常清楚地説明了這一點,這是民主發展的一個結果。

  第二個背景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正在調整,從效率優先、堅持公平正在走向公平正義,所以公平正義正在充實我們的價值觀。把公平放在社會價值的首選,就是要調整我們的管理制度,而公正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文利益關係的調整,所以這次把個稅的起徵點作為聽證的一個首選,我想和我們價值觀是聯絡在一起的。

  第三個背景就是我們和諧社會的背景。人和人之間利益的關係,是和諧社會當中最重要的因素,構建和諧社會要採取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要重新調整利益格局。個稅起徵點的調整有利於廣大工薪階層和中低收入者。

  考慮這三個背景,把它作為一個首選,既然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主持人:

  聽證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法律條文當中是什麼時候?

  張春生:

  我們國家的聽證制度大概經歷了一個從執法的聽證到立法的聽證,這樣一個擴大的過程。十年前有一個法律叫《行政處罰法》,為了保證處罰的公正,規定對於公民、法人如果進行比較重的處罰,像沒收財産、吊銷執照、大規模罰款,應該舉行聽證會。後來的《行政許可法》、《物價法》都規定了相應的制度。公元2000年,我們國家有一部《立法法》,就是規範立法制度的,它規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還有地方人大的立法,都可以運用聽證會的形式,來直接聽取公民的意見陳述。大概我們經歷了這麼十年的過程。

  主持人:

  我也看了一下,比如《行政許可法》當中,其中是專門列出了一章,就是第四節,其中一章一節好多條文都是關於聽證程序的,規定的還是比較詳細的。比如説,聽證的七天前,把聽證的時間、地點通知給申請人、厲害關係人,而且要公開舉行等等。但是現在我注意到,也有一些人對這個程序提出了一個建議,這個程序能不能更完善?比如説誰來主持這個聽證會?請什麼樣的代表來參加這個聽證會,這些程序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知道對於這樣的意見,兩位怎麼看?

  張春生:

  我想就執法聽證來説,它有一個相對的程序的規定,現在看起來規定還比較粗,就立法來説,現在基本上還沒有程序操作的規定,我想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把聽證程序搞得更完善,形成一個制度。

  徐顯明:

  我想程序可能是保證聽證質量的一個關鍵。法制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程序自治,一個完備的程序才能保證我們達到應該得到的目的。

  主持人:

  根據我們現在的法律條文來看的話,聽證會制度主要是適用於一些什麼樣的範圍?

  張春生:

  現在就立法來説,它沒有規定具體範圍,具體操作由立法機關掌握。但是掌握它有一個重大原則,就是因為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它的指導思想,凡是涉及某一個或者幾個利益群體的切身利益的事情,應該舉行聽證會。將來從發展來看,我們在歷史規則也好,法律規則也好,要解決一個聽證範圍的問題,我個人意見,《基本法》的一些重要規定,應該舉行聽證會。

  徐顯明:

  我想至少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這是一類。另外是涉及到公民生活當中的重大問題,這也可以作為一類。這兩類也應該納入到聽證的範圍當中。

  主持人:

  關於聽證制度,包括聽證程序方面,我們也採訪了一些專家和學者,來聽一聽他們對這一個問題的看法。

  《新聞片》

  彭偉祥 中國新聞週刊總編輯:

  我是覺得在現階段,我們的聽證制度應該有一個趨勢,首先應該從老百姓最關心的層面做起,這是第一點。另外一個要充分地兼顧到各個方面人的利益,就是聽證代表廣泛性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聽證以後,聽證的結果怎麼才能夠影響到我們的政策和法規的制度。 這三方面我覺得是相互關聯的,也是一個遞進的關係,也是我們現在聽證制度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李強 清華大學教授:

  我們立一個法,法是非常權威的,立了以後我們就一定按照它執行,但是如果在立的過程中,就沒有尊重各方面的意見,立的時候,發現有漏洞,發現沒有聽取好多利益群體的意見,這時候就出現問題了。所以,立法聽證我覺得是民主發展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薛剛淩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我們國家現在除了《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比較有限的幾個法律規定了聽證以外,實際上大量的決定都沒有聽證程序的規定,我想我們制定《行政程序法》,將來聽證制度可以擴展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這個制度應該説確實是行政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制度,也是老百姓參與,保證政府決策科學正確的一個很重要的路徑。

  主持人:

  剛才這位嘉賓也談到,聽證制度應該擴展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對於這樣的建議,兩位代表覺得同意嗎?

  張春生:

  我贊成,你比如説在政府管理當中,一些稍微大一點的決策,比如説地方上要不要搞一個項目?要不要搞一個公用設施?都可以採用這個形式。

  主持人:

  比如説開發區的建設、平時的規劃問題、土地出讓問題。

  張春生:

  這個制度運用得好可以減少盲目性,可以減少政績工程。

  徐顯明:

  對。聽證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體現決策的科學性,而科學可能不是一個標準能判斷的,不同利益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要尋找到利益的共同點,還有在一些重大管理當中,可能還涉及到科學和技術的問題,決策者如果本身不是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專家,他就應該聽取、懂得這方面規律專家的意見。

  主持人:

  怎麼能夠做到,聽證制度涉及到行政許可的方方面面?也有的人大代表提出來,是不是要立一部法,就叫“聽證法”,兩位代表你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張春生:

  我個人的看法,要立法也不一定説不行,更現實一點,因為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都有一個意識規則,就是作為一級立法機關,它對立法有程序性的規定,可以在一定的時候,比如説我們聽證制度經驗相對成熟了,專門有一章來規定聽證程序。

  徐顯明:

  對,如果要立法的話,恐怕要重點放在程序的設定上。比如參加聽證人的範圍、選擇,就決定了聽證是否科學。

  主持人:

  那誰來選取呢?按照現在的法律規定,選取參加聽證的代表是由行政機關來定?立法機關和相關的行政機關都可以選取嗎?另外還有聽證會的主持人誰來定?這些都是程序上的問題。

  徐顯明:

  都是程序應該解決的。

  主持人:

  這都是程序上的東西。應該不管是立法也好,或者是行政規定也好,應該加以規範。也有人談到説,現在有些地方上,聽證會流於形式,聽證會僅僅是走走過場,後來該怎麼制定的一些政策,最後可能並沒有採納聽證會的意見。

  張春生:

  應該説批評這種意見是有道理的。聽證恐怕在作用上、性質上是區別於一些座談會的,座談會可以聽意見,但是處置一些意見不一定很嚴格。聽證會所有的聽證筆錄,應該本人簽字,它是作為一個證據、立法提給常委會的,提給立法機關,立法機關起草法案、修改法案要拿它做根據,不能脫離這個根據來做。

  主持人:

  那怎麼讓這個聽證會有一定的約束力呢?

  張春生:

  我理解靠程序來保障。

  主持人:

  還是靠程序來保障。

  徐顯明:

  比如説設定這樣一個程序,一旦被否決的話,聽證機關應該説明否決的理由。其實在必要的時候,對不同的意見還可以採用辯論的方式,這些對於聽證機關都有約束力。

  主持人:

  而且聽證會最後形成的結論也好、案卷也好,最後有一定的約束力。

  徐顯明:

  具有法律意義。

  張春生:

  比如這次《個人所得稅法》,國務院提的議案裏,把個稅的費用扣除定在1500,經過聽證會以後提到1600,這個1600是嚴格地研究、考慮了聽證意見的,因為多數人主張提高,少數人還準備降下來,還有少數人主張維持現狀,兩面都考慮,既然多數人主張提高,那就要提高,提高多少?它考慮兩個,第一個國家財政怎麼負擔?如果按照1500考慮,國家要少收230個億,按照1600,增加一百塊錢來考慮,國家要少收280多個億。再一個,個人所得稅是中央和地區的共享稅,地方分4,中央分6,中央這個6是拿來向困難地區轉移支付的,如果收的少,困難地方要吃虧,所以考慮不能夠搞得太高。

  主持人:

  雖然是國家少收了一些,但是最後還是採納了多數人的意見。

  徐顯明:

  所以這次立法聽證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主持人:

  這個成功的範例有待於進一步的推廣下去。

  那麼除了聽證會這種形式,比如説在立法決策的更加科學化,還有沒有別的一些好的辦法?

  張春生:

  現在的制度規定,比如説立法,它除了聽證還有一種,通過傳媒、通過公報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大家反饋,多的時候可以收到幾萬種意見,寄來的。那麼還有一種,像論證會,類似于涉及科技問題,中間有專家論證,還可以在傳媒上,在我們的報刊上,就一些專題進行討論,恐怕都是。

  主持人:

  還有公議訴訟是不是也算一種形式?我記得中國政法大學有一個研究生,當年坐火車的時候,説火車上的餐車為什麼不給發票?提起了這樣一個訴訟,結果後來真正的實行了,鐵道部規定了,必須在餐車上提供這樣的發票。

  徐顯明:

  通過這樣一個方式,就可以使管理機構重新思考自己過去的做法,思考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公眾的利益。所以,公議訴訟可以推動立法的民主化進程。

  剛才張主任説的這兩種方式,一種是全民討論,像我們的《物權法》徵求意見,現在已經達到了1500多條,徵集來的意見。

  主持人:

  畢竟老百姓比較關心,跟自己的切身利益也有直接的干系。

  徐顯明:

  專家論證也是一種方式。借鑒西方的一些立法的經驗,還有一種叫委託立法,就是由立法機關把這個法案直接委託給具有權威性的專家或者專家團。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媒體向社會徵集法案,我現在要制定一個什麼法,請大家參與、制定,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你法律的議案。

  主持人:

  謝謝兩位今天給我們提供這麼多的方法,有這麼多民主立法的方式,可能以後民眾的智慧也會更多地匯入到立法的進程當中。

  非常感謝兩位今天來到演播室,和我們一起就聽證制度進行探討,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我們本期的節目,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會。

  主編:趙鋼

  製片人:楊繼紅

  策劃:全曉通

  記者:滕雙雙 刁偉華

  編輯:張舒揚 張夢溪 李萍

  監製:馬勇 王未來 王躍華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