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央視網評] 讓群眾感到生活有奔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1日 12:42 來源:
    專題:網友評兩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惠及農民的好政策。”出席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劉榮喜用“深受鼓舞”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在他看來,隨著這項重大政策的推進,億萬農民將看到一幅更加美好的鄉村風景。筆者理解劉榮喜代表話的意思就是,要通過新農村建設,讓廣大群眾感到生活有奔頭。那用什麼保證讓群眾感到生活有奔頭呢?

  首先要增強政策觀念,提高政策水平。黨的政策是黨的生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是關於“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各級黨員幹部要應認真學習和全面理解黨在農村的政策,確保在新農村建設中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不打折扣、不走樣;要向農民群眾正確地宣傳好、解釋好各項政策,使之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要結合農村實際貫徹好落實好政策,防止絕對化;各級黨員幹部要模範地執行黨的政策,要求農民群眾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

  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帶領農民群眾發展經濟的本領。“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致富,産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既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有基礎。因此,要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把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建立在産業發展的基礎上。而素質不高、創業能力不強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根源之一。中央提出,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要求,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託産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廣大適齡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或産業工人。同時要通過教育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知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帶領農民發展經濟,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要學習市場經濟知識,樹立市場觀念,了解市場變化,善於用政策和市場信息引導農民進行生産經營。要幫助農民解決生産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做好一家一戶幹不了、幹不好的事,為農民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再次要增強群眾觀點,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於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農村工作中堅持群眾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黨的性質和宗旨也要求必須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實踐證明: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為人民群眾服務不是抽象、空洞的道理,要通過我們共産黨人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全部具體實踐體現出來。人民群眾並不僅看你説些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你為他們做些什麼。那種擺花架子專給上級領導看的“形象工程”,那種只求短期效果,不計長遠利益的“任期工程”,那種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擾民工程”都是人民群眾不願看到的,也是必須禁止。我們的黨員幹部只有堅持從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最關心的“小事”入手,我們的各項決策和措施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贊同和擁護;只有切記“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滿意和支持;只有努力踐行胡錦濤總書記所説的“凡涉及群眾的自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我們黨的執政能力才會不斷得到提高。只有我們廣大黨員幹部都能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始終把工作的著力點真正放到研究解決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上,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始終與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作者: 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