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緩解農牧民看病難 中國農村推行“救命制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6:04 來源:新華社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呂雪莉、張樂、宋常青)對於長期“看病吃藥自己花錢”的廣大農牧民來説,中國正在推行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給他們帶來了希望:花10元錢卻可以看花費幾千元才能看的病。這增加了他們的安全感。

  正在出席此間兩會的一些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許多農牧區被稱作“救命制度”,正在緩解農牧民看病難題,值得推廣和完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保安鎮東城外村村民安鴻宇的老伴不慎摔折了腿骨,看病住院和手術先後花去了將近3萬元。沉重的醫療負擔讓全家經濟陷於困境,安鴻宇不得不賣掉了用於運輸的農用車。加入新型合作醫療後,安鴻宇不僅按規定報銷了2719元,還從縣新型合作醫療基金的14萬元風險儲備金中得到5000元的大病醫療救助金。

  “真沒想到,每人每年交的這10塊錢成了咱的保命錢。”安鴻宇感慨不已。

  中國的9億農民普遍不像許多城鎮居民那樣享有醫保。“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困擾農民的一個大問題。“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是農民長期以來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真實寫照。因病而貧,貧病交加,成為農民繞不開的怪圈。

  2003年開始,中國在一些農村牧區進行的合作醫療試點。截至目前,9億農民中有兩成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範圍覆蓋671個縣。而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則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覆蓋,全省355萬農牧民均可享受新型合作醫療政策。

  在青海,2003年開始的這種新型醫療制度由農牧民自願參加,每人每年交10元錢,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各補貼10元,形成三方集資,以大病統籌為主、互助共濟為特徵。

  在去年的人代會上,青海人大代表公保尚等人建議提高政府對群眾的補助標準,得到了採納。2005年開始,對於青海省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各增加補貼10元,對農民的補助提高到了40元,這樣,有80%的錢是國家出的,提高了農牧民群眾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

  正常分娩免費制是新型醫療的一項內容。公保尚代表説,過去青海牧區許多孕婦在家分娩,特別是在邊遠牧區,生孩子也只能在帳篷裏,地上鋪張牛皮,就是最好的産床了,容易感染,嬰兒成活率也低,一般10個嬰兒有兩個要死亡。現在實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後,牧民可以享受免費住院分娩,不僅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母子平安都有了保障。

  以互助互濟為主要特徵的合作醫療保健制度,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村開始推行家庭聯産承包制後,廣大農村又恢復到“誰看病、誰花錢”,農民又回到了自費醫療。

  “我曾在海南州基層工作多年,體會過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的疾苦,農牧民有病不敢治、因病致貧返貧的矛盾突出。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稱為‘救命制度’,一點也不為過。”公保尚説。(完)

責編:曹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