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科技部等四部委就建設創新型國家答中外記者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4:15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專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國網消息:3月10日下午三點,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財政部部長助理張少春就建設創新型國家答中外記者問。

  記者招待會要聞

  中國為何提出建創新型國家 科技部長詳解3原因

  徐冠華:四要素確保中國2020年成為創新型國家

  "十一五"中國將採取四項措施推動企業自主創新

  教育部:建創新型國家高校應在三方面發揮作用

  今後5年中國將研製高速鐵路等16項重大技術裝備

  研製民用客機列入我國中長期規劃 尚在醞釀中

  記者招待會實錄

  [中國網]:

  今天的記者招待會15時開始,出席記者招待會的有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財政部部長助理張少春。(2006-03-10 14:28:20)

  [徐冠華簡歷]

  1941年12月出生於上海。

  198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大學學歷,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

  1959年畢業于北京第二十五中學,後進入北京林業學院學習。

  1963年畢業,進入中國林業科學院工作,任研究實習員、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1979年至1981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從事遙感數字圖象處理研究。歷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所所長,研究員。

  1992年1月當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學部委員。

  1993年2月任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

  1994年8月至1995年任中科院副院長。

  1995年後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

  1996年6月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地學部主任。

  1998年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2001年2月任科技部部長。

科技部部長 徐冠華
教育部副部長 趙沁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張曉強
財政部部長助理 張少春

  是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徐冠華對世界科技發展動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是遙感應用科學的專家。

  1984年被林業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86年和1990年兩次被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0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

  1991年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

  1991年被人事部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張曉強簡介] 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負責國外資金利用、交通運輸、高技術産業和外事方面的工作,協助分管能源方面的工作。分管國外資金利用司、交通運輸司、高技術産業司、外事司,協助分管能源局。

  [趙沁平簡歷]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男,漢族,1948年4月生,山西介休人,中共黨員,1970年4月參加工作,太原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

  現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1970年至1972年山西太原無線電元件廠工人。1972年至1975年山西太原工學院學習。1975年至1978年山西太原無線電六廠技術員、車間副主任。1978年至1981年太原工業大學(現太原理工大學)電子係碩士研究生。1982年至1984年北京航空學院計算機系教師、系主任助理。1984年至1989年南京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研究生,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後。1989年至199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教授。1994年至199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1995年至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96年至200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2001年4月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05年11月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

  [張少春簡歷] 財政部部長助理

  男,漢族,1958年2月生,遼寧寬甸人,197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75年8月參加工作,東北財經大學金融係金融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8年至1989年任財政部辦公廳值班室副處長級秘書,1989年至1994年分別任財政部辦公廳研究處副處長、新聞宣傳處處長,1994年至1998年分別任財政部辦公廳副主任、司長級秘書,1998年2003年9月分別任財政部條法司、教科文司司長,2003年9月至現在任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2006-03-10 14:51:02)

  [主持人曹衛洲]: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今天舉行記者招待會。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出席今天記者招待會的國務院有關部委的各位領導:科學技術部徐冠華部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張曉強副主任、教育部趙沁平副部長、財政部張少春部長助理。今天我們請他們就建設創新型國家回答大家的提問,現在請大家提問。(2006-03-10 14:56:09)

  [中央電視臺記者]:

  請問徐部長,在年初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上,中央提出要用15年時間使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知道,現在中國的科技競爭力在世界主要國家當中排名二十幾位,和一些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在現階段提出這樣一個目標,是基於哪些方面的考慮?(2006-03-10 14:58:32)

  [徐冠華]:

  中央在這個時刻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就意味著從改革開放開始,直到2020年,中國要連續40年保持7%以上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力、資本和科技進步。根據我們測算,如果我們能夠在今後繼續保持40%的投資率,科技進步貢獻率也必須由當前的39%提高到60%,否則就不能夠完成在2020年翻兩番的目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是非常困難的。(2006-03-10 15:00:35)

  [徐冠華]:

  第二,我們國家人均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的供應嚴重不足,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以後,我們面臨著越來越緊迫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在較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是在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國的經驗表明,只有靠科技進步,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出路。

  第三,在全球化進程當中,中國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國際競爭壓力。由於缺乏核心技術,我們生産的手機不得不付出價格20%,計算機價格的30%、程控數控機床價格的40%的專利費用。

  另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我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不斷弱化。因此,中國的産品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的壓力越來越大。從這幾方面考慮,我們沒有別的出路,只有一條路,就是通過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03-10 15:01:43)

  [科技日報記者]:

  建設創新型國家,迫切需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還不強,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以外,政府也需要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請問張曉強副主任,下一步國家在這方面會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2006-03-10 15:07:23)

  [張曉強]:

  “十一五“期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採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來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第一,進一步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具體實施細則,要實施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加快推進創業投資的發展。 (2006-03-10 15:07:46)

  [張曉強]:

  第二,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大投資力度,建設包括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遠洋綜合科學考察船等1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新三期工程建設。

  第三,組織實施企業自主創新專項。今後五年,國家將投資建設生物冶金等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要推進建設下一代互聯網、煤礦瓦斯綜合治理、製造裝備數字化等5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要進一步推動幾百家不同行業的大型骨幹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要組織實施新一代網絡、生物醫藥等七大高技術産業工程和生物疫苗等高技術産業化專項。(2006-03-10 15:09:21)

  [張曉強]:

  第四,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重大産業技術研發。今後五年,國家將組織研製包括核電站、高速鐵路裝備等16項重大成套技術裝備。要進一步加強節能、新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重大産業技術研發。我相信通過以上這幾方面的工作,會為我們的企業更好發揮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提供一個更有利、更良好的外部環境。(2006-03-10 15:14:19)

  [光明日報記者]:

  在一個完善的體系中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發揮所長。高等學校在構築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2006-03-10 15:14:26)

  [趙沁平]:

  從一些發達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經驗,以及我們國家幾十年改革發展的實踐來看,建設創新型國家,高等學校應該發揮,也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大的方面:第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國家創新體系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基礎教育階段,以及其他所有教育階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技能型人才,可持續地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人才支持。

  (2006-03-10 15:17:01)

  [趙沁平]:

  第二,發揮高等學校的特色和優勢。在建設創新體系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具體來説,要發揮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優勢,推進基礎研究和國家目標的戰略高技術研究,鼓勵自由探索研究和學術&&人+團隊的研究,成為知識創新體系的主力軍之一。發揮高校智力密集和智力源頭作用,積極探索産學研結合的新機制,在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中發揮基礎和支撐作用。此外,高校還要辦出特色和優勢,在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作出貢獻。

  (2006-03-10 15:21:37)

  [趙沁平]:

  第三,在創新文化的建設方面,建設有利於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文化環境,推動有利於創新文化的大學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對高校在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給予高度重視,也寄予厚望。高等學校要堅決貫徹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要求,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作出貢獻。當然,這個問題也是需要教育界、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把它做好。(2006-03-10 15:23:36)

  [經濟日報社記者]:

  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後,國家在財政政策和資金投入方面,對支持建設創新型國家有什麼樣的舉措?(2006-03-10 15:26:56)

  [張少春]:

  財政部對全面落實《綱要》準備採取三項重要舉措:第一,大力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就是要嚴格執行科學技術進步法,在年初預算編制和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支出716億元,比上年增加115億元,增長了19.2%。這個增幅明顯高於中央本級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在“十一五”期間,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也將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我們利用這個政策信號,來鼓勵和引導全社會更加重視科技自主創新,更加重視科技的投入。(2006-03-10 15:27:31)

  [張少春]:

  第二,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對促進科技進步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財稅的扶持政策,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推動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這方面有五個政策要點:

  1.要加大企業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所得稅前的抵扣力度,允許企業當年發生的研發費用的150%來抵扣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

  2.要允許企業加速用於研究開發的設備儀器的折舊。企業用於研發的設備儀器,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下的,允許企業一次或分次攤入管理費用,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上的,允許企業採取縮短折舊年限或加速折舊的政策。(2006-03-10 15:33:41)

  [張少春]:

  3.完善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內新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經嚴格認定後,自獲利年度起,兩年內免徵企業所得稅,兩年後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4.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進口稅收政策的優惠要從對企業進口整機設備,逐漸轉變到鼓勵國內企業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和裝備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上。

  5.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建立財政性資金採購自主創新産品的制度,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本國貨物認定制度等等。(2006-03-10 15:35:17)

  [張少春]:

  第三,完善科技經費的管理制度,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要改革和強化科研項目的經費管理,建立對科研課題及其經費的申報、評審、立項、執行和結果全過程的監督制度,要提高這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要調整和完善科研經費管理的制度體系,進一步規範科研經費的開支範圍、支出標準和具體的管理辦法。要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績效評價體系,實現以結果為導向的追蹤問效機制。(2006-03-10 15:36:49)

  [鳳凰衛視記者]:

  在“十五”計劃當中有幾個主要指標沒有達到,其中一項是研究和實驗經費沒有達到原來的指標規劃,指標是1.5%,但是2005年只有1.3%。“十一五”規劃當中,這個指標要佔GDP的2.0%。怎樣防止在“十一五”結束時不出現沒有達到指標的情況?(2006-03-10 15:40:43)

  [張少春]:

  要實現“十一五”R&D的投入佔到GDP2%的指標,首先需要全社會,特別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投入要有大幅度增長。作為國家來説,我剛才談到,要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推動企業成為研發的主體,稅收政策至少有四條,所得稅有兩條政策,進口稅收有一條政策,高新區有一條政策。實際上在《綱要》配套政策當中,有一個稅收政策體系,來促進和鼓勵企業願意多投入用於研發和用於人才的培訓。(2006-03-10 15:42:07)

  [張少春]:

  作為政府,也有直接增加科研投入這樣一個要求。第一,按照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要求,年初預算要明顯高於整個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水平。年初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只有12%,而我們的科技經費增長水平達到了19.2%。在執行過程當中,超過預算的稅收,我們要按照法定增長的要求,儘量多向科技經費傾斜。這樣,使得政府R&D投入提高並在整個全社會R&D的投入比重提高。有兩條政策,一方面給企業創造一系列的稅收環境,使它願意投入。另一方面,國家特別是中央財政,能夠在年初和預算超收當中按照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要求,達到增長。(2006-03-10 15:45:59)

  [中新社記者]:

  我們知道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還是經濟基礎,與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很多人懷疑,目前我們有沒有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請問徐部長,對這個問題您是怎麼看的?(2006-03-10 15:48:38)

  [徐冠華]:

  對這個問題需要做一個全面的分析。根據2001年的數據,中國在49個主要國家當中,科技創新綜合能力處於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國2020年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意味著我們要從當前的水平再前進10位,進入世界前20位,我們才能夠説取得了成功。從這方面來看,我們的任務相當艱巨。(2006-03-10 15:49:47)

  [徐冠華]: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也具備很多有利條件。首先,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國已經建成了只有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國家才具備的、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這是我們國家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

  第二,我們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資源。根據統計,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達到3850萬人,研發人員109萬人年,這在世界上,一個名列第一,一個名列第二。我認為這是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最可寶貴的資源。(2006-03-10 15:51:02)

  [徐冠華]:

  第三,我們已經具備了比較強的科技實力。目前我國人均GDP大約1000多美元,但據我們的測算,科技綜合創新指標已經相當於人均GDP5000─6000美元國家的水平。在生物、納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領域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華民族重視教育、辯證思維、集體主義精神和豐厚的文化積累,都為中國未來的創新創造了多樣化的路徑選擇。我們認為,經過全社會的艱苦努力,一定能夠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對此充滿信心。

  (2006-03-10 15:53:28)

  [AFX記者]:

  請問徐部長,中國在推動TDS─CDMA高科技領域做了很多工作,中國也提出要在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基本上完成下一代因特網技術的建設。請問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能不能實現?還有一個問題,在科技領域獲得一些授權發展高科技的企業,它們的獲利率如何?在發展初期時能不能保證它們能夠獲利?(2006-03-10 15:57:26)

  [徐冠華]:

  在中國各個方面的支持下,中國的3G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在TDS─CDMA方面取得很大進展,我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高興。我們希望TDS─CDMA實驗中進一步完善,取得成功。當然,我也同樣希望WCDMA和CDMA2000也取得成功。(2006-03-10 15:58:01)

  [深圳廣電新聞中心記者]:

  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深圳是我國的經濟特區,多年來高新技術産業一直是深圳的支柱産業。請問徐部長,您覺得深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當中,應該繼續發揮什麼樣的作用?(2006-03-10 15:58:55)

  [徐冠華]:

  我對於深圳市在過去這些年通過技術進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功深受鼓舞。如果説從深圳的經驗當中能夠受到什麼啟發,我想談幾點。第一,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深圳市政府定位非常明確,創造一個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環境,致力於推動高技術産業的發展。高技術企業是高成長性,也是高風險性的企業,政府不要自己來做,政府要創造一個好環境,這是最聰明的做法,也是最求實的做法。我認為,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向深圳學習。(2006-03-10 16:00:00)

  [徐冠華]:

  第二,深圳市在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方面,有非常寶貴的經驗,也是成功的經驗。據我所知,深圳市有4個90%,就是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技投入來自於企業,90%的專利産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設在企業。所以,深圳經濟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和它堅決貫徹以企業為主體的方針是分不開的。(2006-03-10 16:06:21)

  [徐冠華]:

  第三,深圳市政府在投入科技方面表現了勇氣和魄力。因為科技投入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且往往有很大的風險,但是深圳市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通過政府的引導來帶動全社會的科技投入。據我所知,深圳市提出要把過去改革開放以來的積蓄用於研究開發、用於科技進步,他們提出五年內要用1000億元投入科技,這種勇氣和魄力是很了不得的,值得學習。如果中國其他各個城市都像深圳一樣,我相信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大有希望。(2006-03-10 16:07:17)

  [金融時報記者]:

  中國有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來促進噴氣式飛機的製造?(2006-03-10 16:08:49)

  [徐冠華]:

  研製民用客機已經被列入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但是還在醞釀之中,需要做全面的研究。我現在沒有什麼新的消息向你報告。(2006-03-10 16:10:34)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

  請問趙部長,我們最近做了一個調查,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55%的人認為受體制制約,36%的人認為是由於經費不足。您認為這個調查結果是不是反映了真實情況?如果問題集中在這兩方面,您認為應如何改革?(2006-03-10 16:10:56)

  [趙沁平]:

  可以説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在國家有關科技計劃的大力支持和經過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我們國家高等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過去相比較,有很大的提高,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有一系列數字可以説明這個問題。但是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或者和世界上一些高水平的優秀大學相比較,我們國家大學的自主創新能力確實有相當大的差距。你們的調查結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説明了這個差距的原因。(2006-03-10 16:11:29)

  [趙沁平]:

  我們國家大學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創新人才和科研條件缺乏,包括科技經費,這個原因是最直接的。第二,體制和機制問題。包括科技資源配置、科技組織管理、創新激勵,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原因。第三,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成長和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現在大學的人才培養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為主的知識傳授型文化,而科技基本上還是消化吸收、跟蹤追趕型文化,當然這是歷史發展的原因,也是我們發展階段的原因。(2006-03-10 16:13:08)

  [趙沁平]:

  為解決這些問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作了全面、長遠地安排部署,對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有比較全面的論述。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自主創新政策。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實施和落實,將大力提高我們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包括高校的自主創新能力。(2006-03-10 16:15:08)

  [主持人曹衛洲]:

  記者招待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光臨,謝謝各位領導。(2006-03-10 16:16:08)

  [中國網]:

  本次記者招待會直播到此結束,謝謝關注。(2006-03-10 16:17:26)

責編:楊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