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會特稿:青海湖會成為我們永遠的記憶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1:27 來源:新華社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新華社記者顧瑞珍、呂雪莉、董峻

  “青海湖在變小嗎?”在西直門賓館餐廳,一位來自海南的代表關切地詢問來自青海的人大代表。美麗的青海湖,近年來因生態傷痛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擔憂。

  青海湖是否會像羅布泊那樣成為我們永遠的記憶?此間舉行的全國兩會上,青海湖的“命運”再次受到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美麗湖泊 北中國的生態屏障

  青海湖,水域面積44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9米,湖面海拔3193.3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其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江河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

  作為世界著名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寶庫,是水禽的集中生活和繁殖育雛場所,也是極度瀕危動物普氏原羚的棲息地;作為高原高寒乾旱地區重要的水氣源,青海湖發揮著環湖周邊及更廣大地區氣候自然調節器的作用,使環湖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1℃以上,無霜期延長了10多天;青海湖盆地形成了優良的牧場、重要的野生動植物及鳥類棲息分佈地和獨特的高原風景區。

  青海湖的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和人文,更在於其生態地位的重要。青海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

  “如果沒有青海湖,柴達木的風沙會向東襲來,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可能成為一片荒漠。”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考察後認為。

  沙進水退 生態屏障深陷生態危機

  “青海湖是我們青海的象徵,我從小在青海湖邊長大,這裡是我們美麗的家。”來自青海的藏族人大代表才福旦給我們講述説:小時侯,青海湖周邊有很多農場,人們年年開荒,結果造成湖水下降、河流斷流。青海湖生態惡化嚴重,周圍沙漠越來越大,湖水越來越少。“我們迫切要求加大青海湖的保護力度,希望在環湖地區實施移民。”

  近幾十年來,由於青藏高原氣候向暖幹化轉變,作為阻擋荒漠化蔓延的生態屏障,青海湖自身陷入了一場生態劫難。

  “在青海湖南岸,由於湖面萎縮,湖水下降,青海湖岸邊裸露的湖床隨處可見。”在審查“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時,全國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專職副主委程蘇説,“青海湖現在的入湖河流只有十幾條了,再不治理,再過二三百年,青海湖就會變成第二個羅布泊。”

  程蘇介紹説,如今青海湖水位持續下降、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大、草地退化日趨嚴重、草場鼠蟲災害頻繁、漁業資源枯竭、濕地面積萎縮、珍稀野生動物瀕臨滅絕。其中,湖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大是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核心問題,不但已直接威脅到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區的生態和資源安全,而且還對黃河上遊的水資源安全構成了威脅。

  三大問題 代表委員建議科學治理

  “我建議,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程蘇代表説。民盟中央考察發現,青海湖環湖生態環境治理上存在著三大問題:

  管理體制不順。青海湖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共轄三州七縣,全流域在水資源利用、林業生態建設、沙漠化治理等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存在條塊分割的問題,部門和地區利益衝突現象時有發生。

  由於開發主體與治理主體不一致,開發中資源利用主體忽視環境成本,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

  生態環境治理缺乏科技支撐。如缺乏青海湖流域水文、植被、氣象等生態要素的動態監測體系;草場鼠害治理技術、高寒缺氧區防沙治沙技術和植被建植技術等有待配套完善;人工降雨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利弊分析研究,青海湖水位監測、數據庫建立和預警體系研究,有害物種入侵等都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公保尚等代表和委員們建議,儘快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科技支撐體系,開展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建立由青海省政府負責、由相關部委監督的項目規劃與實施機制;成立青海湖流域管理委員會,實施管理創新;採取多元保護措施,完善流域自然生態保護體系;在流域綜合管理的基礎上,根據流域生態建設目標,在適宜區域特別是生態地位重要或受到破壞威脅的自然濕地,搶救性劃建保護區域,實行嚴格有效的保護。

  “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由於雨水充沛和冰雪融水增加等原因,今年青海湖水域面積出現了近15年來的首次增大。”程蘇代表欣喜地説,相信在科學治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今天,為子孫後代留住美麗的青海湖,不是天方夜譚。(完)

責編:曹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