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構建和諧篇:城鄉發展不和諧是最大的不和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1:05 來源:新華社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勁牌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少勳點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當前,城鄉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城鄉發展不和諧是最大的不和諧。因此,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最緊迫的工作來抓。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統籌城鄉發展要有新思路,要以工業化富裕農民,以産業化發展農業,以城鎮化繁榮農村。仙桃市委、市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五進農村”促統籌的發展思路,在破解“三農”難題、構建和諧仙桃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五進農村”看仙桃

  半月談記者 袁志國

  2005年初,湖北省仙桃市委、市政府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思路,即以龍頭企業進村、基礎設施進村、先進文化進村、萬名黨員進村、連鎖超市進村這“五進農村”為抓手,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仙桃。

  龍頭企業進村

  由農産品加工企業帶動農業走上産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仙桃市採取得力措施,促進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

  首先,該市緊緊圍繞主導産業和特色産業,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圍繞糧食加工,發展了親親、旺旺等企業;圍繞棉花加工,發展了光益、聯亮、銀豐、裕波等企業;圍繞水産加工,發展了外婆家、萬荷堂等企業;圍繞生豬加工,發展了綠生等企業。目前,該市基本形成了每個主導産業都有大龍頭企業支撐的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引進、培育龍頭企業125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0個,市級龍頭企業32個,銷售過億的龍頭企業17家,過5億元的龍頭企業2家。

  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基地與農戶,這個龍頭舞起來,有效地改變了農業生産一盤散沙的局面。目前,仙桃市龍頭企業共帶動建設農業産業化基地50多個,網絡基地100多萬畝,帶動農戶26.2萬戶。在農産品的深加工中,農民從利潤的鏈條上直接獲益。2005年,龍頭企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68元以上。

  基礎設施進村

  城鄉統籌首先是基礎設施的統籌發展,繁榮的城鎮、破爛的農村,這絕不是全面小康的圖景。為此,仙桃市共投資20多億元用於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拉近了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城鄉一體化格局日益顯現。

  加快通村公路建設。2000年,該市即開始加強路網建設,去年起速度加快。全市22個鎮均通了二級公路,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的“半小時經濟圈”;668個行政村有350個通了油路、水泥路,有效緩解了農民出行難和農産品運輸難。目前,該市已成為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示範市、全省交通現代化建設試點市和全國通鄉公路建設示範市。

  紮實做好農村改水工作。仙桃位於湖區,由於直接飲用坑塘水,一些農民面臨著血吸蟲病、腸道病、結石病的嚴重威脅。為解決這一問題,仙桃市將農村飲水安全列入政府10件實事之中,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三個層次的規劃,即市、鎮水廠擴大輻射半徑,小集鎮、中心水廠更新改造以及無水村建廠規劃,力爭讓農民儘快吃上乾淨水。

  加快農村電網建設。近年來,該市累計投資3億多元,優質、高效地完成了全市農網改造工程。同時,他們還積極推進農電體制改革,目前全市已實現了城鄉用電同網同價,農戶用電每千瓦時由過去的1元以上降至0.508元,成為一項“民心工程”。

  先進文化進村

  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快農村文化建設,讓農民同步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在這方面,仙桃市著力引文化“甘霖”,澆農村“綠洲”,有效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開展文化下鄉。2005年,該市花鼓劇團、歌舞團相繼在各鎮進行了巡迴演出,演出場次達320場,受到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此同時,採取“城鄉文明手拉手、共建文化中心戶”的形式,在農村培養“不走”的文化。目前,全市的農村文化中心戶已達到300多個,大大活躍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促進科技下鄉。該市每年都組織“科普之春”農村科技培訓月活動,大力培養“科技明白人”和“科技中心戶”;多次邀請華中農大、省農科院、省畜牧局等專家教授前來舉辦大型科技講座,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技知識。去年,共免費發放各類實用技術資料3萬多份,圖書1500冊,挂圖300份。為配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建設,全市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72期,培訓農民達58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技能,拓寬了增收門路。

  萬名黨員進村

  帶領農民致富,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觀要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方式。今年以來,仙桃市以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載體,嚴格落實領導和機關幹部“一線工作責任制”,在全市黨員幹部中深入開展了“萬名黨員結窮親”活動。

  這一活動,要求市直和鎮辦機關黨員以幫扶農村聯絡點的困難戶為主,每名黨員採取“一幫一”、“一幫多”的方式與困難戶結成對子,幫助其掌握1至2門致富或再就業技能,找準脫貧致富的門路,解決好生産、農副産品銷售等方面的具體困難,做到一幫到底。市委把“結窮親”的情況,作為衡量各級黨組織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否取得實效的重要依據,納入領導幹部和黨組織年度考核重要內容。目前,全市已有8000多名黨員與困難農戶結成幫扶對子。

  同時,他們還從黨政機關、市直部門嚴格選派了100名優秀黨員幹部到村裏任書記,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帶領農村快速發展。

  連鎖超市進村

  近年來,在仙桃市政府的支持下,作為一種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消除城鄉差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具體措施,連鎖超市在仙桃農村迅速發展起來。目前,仙桃的超市經營網點已經覆蓋了所有鄉鎮及集鎮,預計到今年底,將實現發展村級連鎖店220家的目標。

  超市的快速發展,在城鄉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它加快了農産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工業品通過超市送到了農民手中,而農産品則通過超市擺上了市民的餐桌,實現了工農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了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生活質量的提高。過去,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城裏不要、鄉下走俏”,而現在,農民可以進超市買正規廠家的産品,這既阻擋了假冒偽劣商品下鄉的步伐,免除了它們對農民的危害,又讓農民可以與城市居民同時、同價享受到同等質量的商品和服務,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五進農村”,每一項都是從農民最需要之處入手解決問題。因為真抓實幹,所以收效顯著。在採訪中,記者目睹了仙桃城鄉統籌發展的令人矚目的變化。去年,仙桃農民收入增幅第一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這個變化,是歷史性的變化。仙桃市市委書記馬清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五進農村”的工作他們會一抓到底,市委、市政府對仙桃的明天充滿信心。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人大農牧環保委員會副主任公保尚點評:

  青海經濟條件落後,而200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全省所有的縣級行政區域,355萬農牧民均可享受新型合作醫療政策,比國務院確定的2008年的目標提前了3年。我曾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基層工作多年,體會過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的疾苦,農牧民有病不敢治、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突出。現在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牧民稱之為“救命制度”一點也不為過,這的確是政府為群眾辦的一件實事、好事,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青海:合作醫療在牧區

  本刊記者 文貽煒 呂雪莉

  燦爛的陽光照入産房,26歲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牧民才達卓瑪高興地看著身邊剛出生的、胖嘟嘟的寶寶。另外讓她和家人歡喜的是,她住院分娩的費用可全額報銷。

  才達卓瑪是青海實施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的受益者。自2003年9月開始,青海省在貴南、剛察、湟中、雜多等8個試點縣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入合作醫療的農牧民每人每年交10元,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各補貼10元,形成三方集資,農民自願參加,以大病統籌為主,互助共濟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正常分娩免費制是青海新型合作醫療中的一項內容。

  由於經濟拮據,以前青海農牧民許多孕婦在家分娩,限于交通和醫療條件,生孩子被看作是女人一生中的“鬼門關”。貴南縣森多鄉中心衛生院醫生何明路説,實行新型合作醫療之前,農牧民孕婦分娩大多是在家裏進行,一般十個嬰兒會有兩個死亡。現在實行免費住院分娩,鄉里的農牧民都到衛生院來了。

  青海省衛生廳農村衛生處副處長李秀忠説,就全國範圍看,青海率先在合作醫療方面推行了免費住院分娩,這除了為農牧民減輕經濟負擔外,更重要的是為農牧民孕婦提供了安全的醫療保障。實行正常分娩免費制,部分牧區孕産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46%和40%。

  青海省農牧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對於農牧民,尤其是貧困戶來説,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給他們帶來了福音,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為解決合作醫療農牧區試點特困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青海省對農牧區試點中五保對象、特困人口、特困優撫對象每人補助10元,資助其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享受合作醫療待遇。一些特困群體雖然能免費享受合作醫療待遇,但遇到大病自籌部分仍是個難題。青海從合作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用於對特困群體的醫療救助。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保安鎮東城外村村民安鴻宇老伴春梅不慎摔折了腿骨,看病住院和手術先後花去了將近3萬元。沉重的醫療負擔讓全家陷於困境。由於加入新型合作醫療,根據他家的情況,安鴻宇不僅按規定報銷了2719元,還從縣新型合作醫療基金的14萬元風險儲備金中得到最高額5000元的大病醫療救助金。“真沒想到這每人交的10塊錢竟成了咱的保命錢。”安鴻宇對此感慨不已。

  李秀忠説,在青海省355萬農牧民中,貧困人口達145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返貧的佔56%,個別縣高達80%,推行新型合作醫療意義重大。

  青海農牧區地域廣闊,出門一次不容易,為降低農牧民就醫成本,引導農牧民就近就醫,青海在鄉級衛生院推行合作醫療綠色通道,實施鄉級衛生院住院病人醫藥費用墊付制度,做到就醫群眾合作醫療報賬當日結清。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經過兩年多的推行,青海廣大農牧民通過自身體會和各種宣傳,感受到參加合作醫療的好處,對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由懷疑、觀望轉變為主動積極要求參加,在不少地方,農牧民把合作醫療制度稱為“救命制度”。在一些地區,有部分農牧民一次性交納了3年的費用。

  截至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共19個縣的農牧民參合率達87%,累計為84.21萬名參合農牧民報銷醫藥費3854.8萬元,受益面達到52%,住院費用人均補償505元。開展新型合作醫療以來,青海農牧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比例、因經濟貧困應就診而未就診率、兩周門診未就診率大幅下降,年住院率和定點醫療機構業務量明顯上升。從2006年開始,青海合作醫療強化實惠內容,進一步提高農牧民醫療費報銷比例,住院報銷最高可達2.5萬元,同時大幅降低或取消起付“門檻”,讓更多農牧民得到實惠。

責編:曹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