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結構調整篇:優化結構促騰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0:54 來源:新華社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尤全喜點評:

  哈爾濱是一座老工業基地城市,改革開放後受“國有比重偏大、重工業偏重”兩大歷史因素困擾,工業出現多年虧損。近年來,哈爾濱人奮起直追,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性機遇,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打響了兩大戰役,即産權制度改革“攻堅戰”和發展優勢支柱産業的“百團戰”,使工業結構得到了優化升級,工業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哈爾濱:優化結構促騰飛

  半月談記者 韓世峰

  老工業基地城市哈爾濱,由於歷史原因形成了國有比重偏大、重工業偏重的工業格局,導致經濟社會發展一度陷入困境。近年來,哈爾濱人借助國家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東風,不斷推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較高增長速度。這個進入市場經濟以來工業主導地位嚴重削弱的城市,如今正體驗著工業中興的歷史變化。

  改革開放後,哈爾濱市曾引以自豪的傳統産業逐漸衰退,工業遭遇自1991年以來連續9年的虧損。兩個掣肘工業發展的問題凸顯出來:一是國有比重偏大,國有經濟比重高達60%以上,在股份公司中國有股“一股獨大”、“一股獨霸”的狀況普遍存在;二是重工業偏重,重工業佔工業比重一直在60%左右,新興産業發展遲緩。

  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説,儘管由於歷史原因,哈爾濱工業發展面臨諸多難題,但它作為老工業基地雄厚的産業技術優勢還在,全市人民對重振工業雄風的願望和信心猶存,只要我們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推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工業騰飛指日可待。

  近幾年,哈爾濱市把結構調整作為工業發展的主線,集中力量打響了兩大戰役:一是針對國有比重偏大的問題,他們實施所有權多元化戰略,打起産權制度改革的“攻堅戰”;二是針對重工業偏重的問題,他們實行擇優扶持和大集團戰略,打響了集中力量發展優勢支柱産業的“百團戰”。

  談起第一個戰役,哈爾濱市市長石忠信介紹説,採取內部職工持股或管理層收購的辦法退出國有資本難度很大,所以我們嘗試實行開放式改革,把國企産權改革與國際産業分工轉移、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國有資本在全國和世界範圍流動,從而衝破體制性障礙。

  哈爾濱啤酒集團國有股的成功轉讓,拉開了這場開放式改革的序幕。哈啤集團是香港上市公司,對這樣一個國有股份全流通的企業實施股權轉讓,在國內沒有先例。市政府通過市場化運作,引起世界兩大啤酒巨頭───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國AB公司和全球排名第二的南非SAB公司的激烈競爭,最終哈啤創造了以10億多元轉讓給AB公司的成就,且使哈啤這一“地方品牌”一躍跨上了“全球行業巨頭”的平臺。

  受“一股獨大”等問題困擾的哈藥集團,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實現了與國際優勢資本的對接,使其資産總額達到105億元,一下子獲得超過20億元的新增現金資本。重組後的哈藥集團原股東哈爾濱市國資委只佔45%的股權,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和管理機制。

  在哈啤國有股轉讓、哈藥重組的帶動和影響下,哈爾濱市1400多戶企業進行了規範性改制,哈量具刃具、哈電表、哈水泥、松銅集團等國有大中型重點企業通過跨國重組、捆綁掛牌、整體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完成了改制任務。哈爾濱國有經濟比重已降至50%以下。

  近年來,哈爾濱市不斷加大對傳統優勢産業和新興支柱産業的投資,2005年投資達80億元以上,佔工業總投資一半以上,優勢産業集群隨之迅速形成,其中裝備製造企業達200余戶,以著名的“三大動力”為龍頭的哈電站集團撐起了國內水電、火電發電機組的大梁;食品業已形成食品加工、食品製造、飲料製造和煙草加工四大門類、1400余戶企業,成為哈爾濱發展最快、經濟總量最大的産業;以哈藥集團為龍頭的醫藥産業發展到120余戶企業,在技術、品牌、品種、效益、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均居於全國領先地位。

  結構調整使哈爾濱工業發生顯著變化,出現了幾大企業“航母”領航、眾艦齊發的局面。更顯著的變化是,哈爾濱重工業偏重的格局成為歷史,輕工業和重工業協調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玻璃集團總裁王剛點評:

  推進産業結構調整,既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4個著力點之一,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淄博工業脫胎換骨、重新崛起的過程,就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而其核心動力是創新。從淄博的發展實踐來看,正是因為體制改革的創新和財政扶持措施的創新,山東玻璃、蘭雁等一批傳統企業才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因為環保門檻的提升,淄博換來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碧水藍天”。

  淄博在“變臉”

  本刊記者 鄧衛華 董學清

  山東淄博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曾生産出中國第一塊現代玻璃,也曾誕生山東省第一台電視機和計算機,加上以淄博礦物局、齊魯石化為代表的一批資源型工業企業在這裡發展壯大,淄博也被稱為山東的“東北”。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瓷都淄博開始遭遇“東北現象”困局。淄博市委書記張建國(時任淄博市市長)用“三多三少”概括了當時淄博工業面臨的窘境:困難企業多、下崗職工多、歷史包袱多;龍頭企業少、名優産品少、新經濟增長點少。顯然,如何調整舊有的産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淄博工業面臨的重大命題。

  從環保入手,提升産業檔次是淄博調整産業結構的手法之一。位於臨淄的中石化齊魯分公司,是淄博市石化支柱産業中最核心的企業,僅在臨淄區,圍繞齊魯石化産業鏈衍生出來的企業就達2000多家;與此同時,由於化工行業的特性和過去建廠時環保設施的不配套,這家年銷售收入數百億元的企業多年來都是淄博的污染和耗水大戶。

  2月22日,記者在齊魯石化苯乙烯車間看到,化驗員范永剛將剛剛採樣過後的化學殘液,分幾次沖淡,然後小心翼翼地倒入旁邊的小桶裏。而在以前,這些液體直接隨著生活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成為生活污水中的二次污染源。

  中石化齊魯分公司安全環保部經理王基成説,齊魯石化在加強環保系統管理的同時,也加大了環保和科技方面的投入。2005年,在公司煉油能力突破1000萬噸和乙烯生産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時,公司萬元産值取水量同比下降了30%,COD排放量同比減少了4.1%,順利實現了增産減污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淄博探索工業環保的道路上,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環保最有力的支撐。蘭雁集團是亞洲最大的牛仔布生産企業,也是中國牛仔布及牛仔服裝行業的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2003年,蘭雁集團自主研發“環保生態牛仔面料”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被科技部列入火炬計劃;2005年企業自主研發的“生態彈力竹節紗”、“環保家用牛仔面料”兩個項目均填補國內空白,並再次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

  研發高新技術,發展新材料産業,是淄博調整産業結構的另一手法。離子膜是氯鹼行業和未來新能源利用的關鍵材料,被世界化工界排在四大技術難題之首。2005年,東嶽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攻關離子膜技術取得成功,此舉不僅打破了美日兩國對這一技術的壟斷,而且強化了我國化工行業獨立自主發展的原料保障。

  更令人驚奇的是,參與聯合攻關的東嶽集團竟然是一家成立不到20年的鄉鎮企業。為了彌補鄉鎮企業科技力量薄弱的不足,東嶽集團曾先後與國內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資本和技術合作關係。1999年,東嶽集團與清華大學聯合研製的綠色環保製冷劑獲得國家技術發明最高獎,並一舉成為亞洲最大的綠色環保製冷劑供應商;2001年,東嶽集團聯合國內50多名有機氟行業頂尖專家聯合攻關,首次靠中國人的力量成功上馬3000噸聚四氟乙烯生産裝置。

  目前,陶瓷之都淄博已經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級新材料産業基地。2005年,淄博完成高新技術産業産值756.55億元,佔淄博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27%,其中新材料産業産值佔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的比重超過70%。

  據淄博市科技局局長周元軍介紹,近年來,淄博市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通過搭建“新材料技術論壇”、“院士專家淄博科技行”等高端平臺,積極促成企業組建技術研發中心,為淄博工業崛起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力量。目前,淄博市已經建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8家,其中國家級5家。此外,淄博目前已經建成國家級新材料和生物醫藥兩個産業基地。“十一五”期間,淄博還將致力將精細化工、泵業和新型陶瓷三大産業建設成為國家級産業化基地。

責編:曹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