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大代表熱議“十一五” 新思路引領新道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0:29 來源:新華社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半月談消息:從計劃到規劃,從加快發展到科學發展,從規模擴張到結構升級……“十一五”規劃草案一露面,就引起了今年兩會代表的熱切關注。這90頁的文本,不僅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勾畫出宏偉藍圖,也將給老百姓帶來諸多實惠。藍圖繪就之後,如何把這些美好的設想變成現實的成果,把“政府的承諾”變成群眾的福祉,人大代表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新思路引領新道路

  應邀列席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政委聶衛國,曾參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他對“十一五”規劃的內涵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十一五”規劃有三大特色:

  一是指導思想發生重大變化。整個規劃貫穿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為今後五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確定了“六個立足”的政策取向。

  二是指標設置導向鮮明。主要表現在:設定的速度是積極的,又留有很大餘地,不是單純地追求速度;突出強調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如設立了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標;突出以人為本,設計了大量教育、醫療、失業、養老等方面的指標,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三是工作重點明顯轉移。“十一五”規劃的新內容很多,但核心是四個方面:新農村建設、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特別是新農村建設,是“十一五”的開篇之作,一提出就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給人以很大的鼓舞與信心。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方春明代表認為,“十一五”規劃最大的特點、最大的突破是,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作為規劃的統領,出發點從偏重於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過去,我們制定目標重點在經濟增長。現在,加入不少人文、社會、環境的指標,相對於過去來講,是個質的區別。

  “説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

  “十一五”規劃雖然講的是國家戰略意圖、政府工作重點,但是,這些規劃的內容大量涉及民生,“説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讓人感到很溫暖”。

  “十一五”規劃含金量高、惠民指數高,是代表們的一個普遍感受。安徽省經濟委員會主任楊振超代表認為,“十一五”規劃充分實踐了“窮人經濟學”。也就是説,我們在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已開始更加關注增長的均衡、機會的均等和社會的公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方明代表評價説,新農村建設是“十一五”規劃的重頭戲,也是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一把鑰匙”,必將給9億農民帶來巨大實惠。這是因為:只有農村發展起來了,城市才不會出現生産力過剩、産品積壓;只有城市生産繼續發展,産生大量用工需求,農村剩餘勞動力才能得到轉移;而農業人口持續減少,農産品價格才能提高,農民才能走向富裕;最終,只有農村發展了,農民高興了,中國才能保持穩定,為更大的發展創造條件。方明説,當總理提到2006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增加422億元時,“我們這些代表內心都十分激動”!

  “十一五”規劃對教育、醫療、就業、低保等民生問題的大篇幅關注,得到了廣大代表的高度評價。河北省張家口市市長高金浩代表説,“十一五”規劃在解決民生疾苦方面內容很全面,措施很具體。他告訴記者:“有人曾問我,你當市長感到最難辦的事情是什麼?我説,是老百姓的看病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扶貧永遠是一個填不滿的洞。醫療問題已經繼吃飽穿暖之後,成為關係農民生活質量的基本問題。”高金浩説,我看到“十一五”規劃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舉措,並準備到2010年使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0%以上,而且這還是一個約束性的指標,我覺得非常好,解決了老百姓的“頭等難事”。

  “十一五”規劃著重強調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兩型社會”等內容,也讓不少代表感同身受。吉林石峴紙業董事長南順姬代表説,她曾建議國家禁止生産、銷售、使用一次性筷子,受到溫家寶總理兩次批示,這讓她非常振奮,深切感受到了中央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決心。因此,此次來京,她又帶來了用玉米澱粉做的牙籤,這種牙籤可自然降解,晶瑩美觀,對保護森林大有好處。南順姬深有感觸地説,過去,我們造紙企業污染大、消耗生態資源多,但這些年我們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嘗到了甜頭。現在,石峴紙業回收廢紙造新紙,每噸新紙節省木材4立方米~6立方米,耗水只是原來的1/6。

  好規劃要變成真好處

  一些代表呼籲,在落實“十一五”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倡導執行力,不能把規劃變成“墻上的餅”,而是要變成群眾真正的實惠。

  “十一五”規劃還有一個細緻和深化的過程。海星集團董事局主席、西安大學教授榮海代表説:“有了這些好規劃、好政策還不夠,還要有具體的支持措施。否則,一些正確戰略構思很可能會流於形式、流於口號。”他舉例説,國務院曾頒布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36條意見,但由於缺乏配套措施,民營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依然很多。

  在落實“十一五”規劃過程中,必須要防止“兩個傾向”,即部門審批和資金落空。這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楊曉堂代表提出的建議。他説,國家計劃部門化,是我們很深刻的一個教訓,本來是國定項目,結果變成部門項目,立項、審批、專家論證……基層還要重新跑一趟,“恐怕有的項目三五年時間都下不來”。他認為,國家已確定的項目,一定要明確主體,重在落實,一定要防止國家規劃部門化,否則,“十一五”規劃很可能變成新的“跑部錢進”,地方都來中央爭項目。

  “防止國家政策部門化”,“十一五”規劃中的這句話,在不少代表中引起了共鳴。榮海代表説,當前政策部門化問題確實很嚴重。他認為,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是要按溫總理報告所説的,實行“部門職權法定化”,不能部門自己給自己設定權力;二是要精簡機構和人員,這麼多幹部,要在很低的工資水平上維持一定的效率和廉潔度,很難。

  “國家管理體制一定要創新”,來自東北延邊少數民族地區的南順姬代表大聲呼籲,這對落實“十一五”規劃十分必要。她説,中央各個部門的權力很大,但一定要實事求是,多了解基層實際,不能搞一刀切。她説,東北、西北、老少邊窮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國家政策也應該有所側重。這就像父母養了幾個孩子,不能生病的與健康的、體弱的與強壯的一樣對待,否則,病孩子只能等死。比如落後地區的企業要發展急需貸款,而抵押能力又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給予更多的擔保支持。(半月談/薛凱 周立民 孟華/編輯:張寒)

責編:曹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