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李海濱:把慈善變成一種消費 不能"殺富濟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8日 08:16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解決分配不公不能“殺富濟貧”

  中國青年報消息:“應該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讓富人養窮人,讓窮人知道富人在養他們。這樣既可以縮小貧富差距,又可以減少社會矛盾。”昨天李海濱委員對本報記者説。

  他強調,解決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的問題,不能靠殺富濟貧,而是應提高貧困群體的收入;用稅收政策等調節收入分配,同時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引導富人資助窮人、資助公益事業。

  李海濱曾在北京復興門一帶看見過一塊由演員張國立、鄧婕夫婦捐建的綠地,這引發了他把慈善事業變成一種消費的想法。他認為,現在有龐大的消費能力沒處釋放,不利於拉動內需,帶動經濟的發展。貧困群體是沒錢消費,中等收入階層擔心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問題不敢消費。而有的富人是無處消費,或是相互攀比,濫消費。李海濱説,“如果能把慈善‘營銷’起來,比如説富人掏錢修的路、建的綠地可以以這些人的名字命名。將有助於減少社會矛盾。”

  李海濱委員説,他去澳大利亞時發現,很多道路都以人名命名。一種是以需要紀念的人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是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的。我們現在只有以被紀念者的名字命名的路,沒有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的路。但實際上如果允許富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道路和橋梁,可能會提高很多人捐助慈善事業的積極性。到時富人們可能不再攀比有多少豪宅、汽車,而是攀比自己建了多少路、修了多少橋、做了多少公益事業。 (記者 潘圓)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