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生態經濟城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3日 08:07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

  主要觀點

  欠發達城市面臨著加快發展和科學發展的雙重任務:既要千方百計加快發展步伐,努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又要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應把建設生態經濟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在推動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保護環境,始終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貴州省貴陽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經濟市建設,努力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創新發展思路,建設生態經濟市

  生態經濟是生態和經濟並重、雙贏的經濟形態。發展生態經濟,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的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一再證明,不惜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追求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所謂發展,不僅影響當代,而且禍及子孫。貴陽市作為欠發達省會城市,過去為了改變落後面貌,想方設法加快發展,曾一度忽視了經濟增長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影響。在新的形勢面前,貴陽市面臨著加快發展和科學發展的雙重任務:既要千方百計加快發展步伐,努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又要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貴陽市把建設生態經濟市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選擇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貴陽打造成為環境友好型城市,打造成為森林之城、休閒勝地、興業福地、人居佳地。

  圍繞經濟生態化,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生態化是全方位的,涵蓋了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貴陽市圍繞經濟生態化的要求,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産業化、城市現代化,努力實現從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向低耗能、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發展模式轉變。

  著力自主創新,提升産業層次。技術創新是提升産業層次、增強産業競爭力的動力源泉,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途徑。貴陽市從實際出發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在積極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的同時,著力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上下功夫,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一是發展壯大特色産業、優勢企業。發揮鋁、磷、煤、現代中藥、煙草、食品等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産業,打造知名品牌。二是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重點加大對輪胎、挖掘機等裝備製造業及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使其在更高的技術層面上參與競爭。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雲岩、南明、小河三個中心城區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白雲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現代中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産業聚集,延伸産業鏈,打造若干産業集群。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生態經濟,對“三農”工作來説,必須堅持多予、少取,在發展農業生産、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十五”期間,貴陽市在財力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近4萬戶農村茅草房改造任務,使15萬貧困農民告別祖祖輩輩居住的茅草屋,實現了安居夢想;“十五”時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是前50年投入總和的60倍,2003年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新建、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解決了35萬農民群眾的飲水困難問題;1000多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模擬改數字,5000多個自然村寨通了廣播電視。同時,大力推進生態經濟村建設,逐步實現農業産業結構合理化、生産技術科學化、生産過程清潔化、生産産品無害化。

  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産。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對“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能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貴陽市從2000年開始探索發展循環經濟,2002年3月確立了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目標,同年5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確認為全國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首家試點城市。2004年初,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認為全球唯一的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産的過程中,貴陽市堅持做到“四抓”:一是抓規劃,科學制定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二是抓産業,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培育循環經濟産業體系。在企業層面,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原料替代、工藝改進和産品設計,推進企業內部物質和能量循環,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在生態工業園區層面,以延伸生産鏈、聚集産業和促進不同産業間的資源耦合為手段,在對三個開發區進行生態化改造的同時,重點啟動和實施了貴陽開陽磷煤化工(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基地、清鎮循環經濟煤化工示範基地、息烽循環經濟磷復肥示範基地三大基地建設。三是抓制度,努力構建發展循環經濟的保障體系。2004年11月,貴陽市頒佈施行了我國第一部循環經濟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明確了貴陽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方向和途徑。四是抓人才,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聘請知名專家擔任循環經濟建設顧問,並積極引進各類人才到貴陽市工作。

  圍繞生態産業化,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生態經濟強調生態資本在經濟建設中的投入效益,強調生態建設和生態利用並重。生態環境既是經濟活動的載體又是生産要素,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産力。生態可以通過産業化方式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又間接地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貴陽市圍繞生態産業化的目標,大力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為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實施“三輪驅動”,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貴陽市以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為突破口,著力在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按照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小城鎮建設“三輪驅動”的思路,大力推進城鎮化,提高城市的承載力、服務力、輻射力和聚集力。一是開發建設金陽新區。金陽新區依靠市場運作,正成為貴陽市發展新的增長極,為貴陽市乃至貴州省的發展構築了新平臺。二是改造提升老城區環境品位。高標準拓寬改造了遵義路、中華路等一批主、次幹道,修建了一批地下人行通道、過街天橋和停車場,修建了貴陽大劇院等一批重大城市功能性基礎設施。同時,大力推進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品位。三是加強縣城和小城鎮建設,使縣城所在地和重點集鎮的面貌大為改觀。

  實施“四大工程”,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一是實施“藍天工程”。貴陽市過去曾是全國3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貴陽市實施了中日環境示範城市項目,投資1億多美元啟動5個大氣污染治理項目,並從改變能源結構入手全面實施清潔能源工程。將10多家污染大戶搬出市區,嚴令400多家企業限期改造,全部實現煙塵達標排放;推廣使用煤氣、液化氣等清潔燃料,城市燃氣化率從74%上升到96.2%。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貴陽大氣污染濃度大幅度下降,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貴陽在全國47個環保重點城市的排名,從2000年的第二十六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十五位,從全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變成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環境綜合質量評比排名第二十八位的城市。二是實施“碧水工程”。南明河是貴陽的母親河。上個世紀末,每天有45萬噸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南明河中,母親河成了污水溝、臭水溝。從2001年起,貴陽舉全市之力實施南明河三年變清工程,投入資金22億元,對南明河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治理後,南明河的水質由五類變為四類,有關指標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水環境值。貴陽市的污水處理率,也由過去的“零處理”上升到現在的32%。南明河現已變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去處,成為山城貴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三是實施“綠色工程”。開展城鄉大綠化,中心區大力實施大樹進城、拆舊建綠、街景綠化、房頂綠化、小區綠化、見縫插綠,使城市中心區綠化覆蓋率由2000年的39.26%提高到2005年的41.3%。在保護好、管理好長70公里、寬1─7公里、總面積13.6萬畝的第一環城林帶的基礎上,從2002年起開始建設長304公里、寬5─13公里、總面積達132萬畝的第二環城林帶。如今,兩個環城林帶成為貴陽的標誌性景觀和綠色生態屏障,使貴陽初步形成了以環城林帶為依託,以風景林地為基礎,以幹道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河流、社區、庭院各種綠地相互交映,喬、灌、花、草搭配有致,點、線、面、環協調發展的城市綠色生態系統,成為世界上喀斯特地區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之一。四是實施“寧靜工程”。大力加強城市環境噪聲綜合整治,嚴格規範飲食、娛樂等服務業的定點和佈局,強化交通噪聲和飲食服務、文化娛樂場所、馬路市場等社會生活噪聲的控制和治理。開展“安靜社區”建設,嚴格控制社區噪聲污染,努力營造寧靜的居住環境。(王曉東 中共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

責編:唐峰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