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大代表:學校佈局調整不當造成義務教育倒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2日 08:00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中國青年報消息:“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工作的理解與實施存在著不少失當之處,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地農村義務教育的倒退。”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龐麗娟説。“兩會”召開之際,她準備提交一份名為“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問題、原因與對策”的建議。

  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這項工作隨即在全國展開。2005年初教育部發佈的《2004年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04年全年我國撤減小學3.17萬所,初中973所,共計減少中小學4萬多所。

  “部分地區,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通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合理調整中小學佈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鄉鎮中心學校的辦學條件,使合併後的中心學校實現了一定的規模效益,當地的教師隊伍質量與教育教學水平也得以提高。”龐麗娟説。但是,她強調,也有一些地區的不合理的佈局調整使得農村學生求學困難與廣大農民對子女教育的強烈願望産生了矛盾,加重了他們經濟和生活負擔,一系列的問題就此産生。

  因為上學路遠很多學生每天都要披星戴月

  與以前相比,學生的上學距離增加了。以往,基本是每村一所小學、一個鄉鎮2~4所初中的格局,可一些地方不考慮當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環境等問題,盲目將學生集中到鄉/鎮的中心學校,使得許多農村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就近上學成為奢望。

  龐麗娟代表在寧夏、甘肅等地的調研表明,有近1/3的學生每天上學單程超過3公里,近1/8的學生單程在5公里~10公里。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山坡陡峭,遇上颳風下雨更是泥濘難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爆發,學生的人身安全無法保障。“讓我們在農村調研時感動與擔心的是,許多中小學生為了上學不遲到,不得不每天少睡兩個小時,天擦黑趕路上學,晚上再摸黑回家。”她説。

  家庭教育支出增加輟學現象加劇

  一些農民家庭無力支撐驟增的子女教育經費。龐麗娟説,考慮到孩子上學路途的艱辛和安全,有的家長只能讓孩子搭車上學並在外解決午餐,這就額外增加了交通費和午餐費的開支;還有許多家長只能讓孩子寄宿,儘管許多學校都儘量降低學生的住宿費用(大約每學期30元),但要為每個孩子都置辦一套鋪蓋行頭,加之伙食費等,這對於大多數農民家庭來説仍不是一筆小數目,更讓一些貧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難。

  不少家長反映,“讓孩子寄宿,一個學期就要多出100多元,加上車費等雜用,一個孩子一年就要多付近300元。如果一家有兩三個孩子住校,就得準備兩三套鋪蓋,我們哪來這麼多錢置辦!”

  龐麗娟代表説,調整佈局後,不少農村父母紛紛反映子女教育費用驟增,家庭經濟和生活負擔加重。一些家長不得不考慮讓孩子退學回家,從而加劇了農村輟學現象。

  寄宿學校無力配備一些基本設施 為少上廁所學生不敢喝水

  調整後儘管許多地方都要求當地鄉/鎮中心學校提供寄宿服務,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資金所限至今無法解決學生住宿,不少學校即使能夠勉強提供寄宿,條件也大多非常簡陋,後勤配套設施無法到位,學生的生活、安全、衛生、醫療、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

  有的學校20多個學生擠在僅有10平方米的小房間裏;不少學校兩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學生擠在一張窄小的床上。一些學校受資金限制無力配備食堂、廁所等基本設施。由於沒有食堂,學生只有在學校附近的飲食攤上吃飯,或從家裏把一週的口糧都帶上,在教室外蒸飯吃;一些宿舍附近沒有廁所,晚上上廁所女孩都要跑100多米,有的學生為少上廁所乾脆下午就不喝水。

  寄宿學生每週回家的交通安全也存在相當的隱患。有些學校雖有校車接送,但只是安全系數不高的農用三輪車或小四輪車,而且經常超載;有的學校連三輪車也無法提供,只能讓高年級學生帶著低年級學生同路回家。

  學生寄宿管理問題突出。特別是低年級八九歲的寄宿學生,由於身體抵抗力弱,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下子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非常不適,情感、心理上出現多種問題。然而,目前多數中心學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對低齡學生的生活管理與引導難以到位,甚至連相關教師都無法配備。

  中心學校班額陡增,教師工作繁重,教育質量難以有效保障。龐麗娟代表説,如今不少合併後的中心小學班額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達到百人。目前中心學校大多實行全封閉式的寄宿管理,而農村學校的教師編制又不充足,只有讓教師們既對學生的學習負責,又承擔起管理學生和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責任,教師們普遍感到身心壓力很大,從早到晚都無法放鬆。

  佈局調整被錯誤地理解為“撤並”和“減縮”

  龐麗娟代表説,部分地區盲目追求急速撤減,撤並後的中心小學校舍、師資和教學質量與一些較好的村/鄉辦學校差異並不大,農民看不到撤並的優勢,對佈局調整工作産生不理解:為什麼要撤並自己家門口的學校,要花這麼多錢、去那麼遠的學校讀書?

  究其原因,龐麗娟代表分析有三點:

  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對佈局調整政策的認識模糊甚至片面,將“調整”簡單化地理解為“撤並”和“減縮”,將中小學佈局調整的目標錯誤地理解為甚至等同於在一定年限內(甚至在短期內)撤減掉一大批農村中小學,從而導致佈局調整工作的簡單化、形式化與“一刀切”。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將農村中小學調整視為“政績工程”,追求撤並的數量與速度。有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急速地大規模撤減農村中小學,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併後中心學校的辦學規模,以辦“大校”、“花園式學校”等為辦學方向,脫離農村實際。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在開展中小學佈局調整工作時,對當地農村實際情況缺乏調研與了解。有的地方一味強調撤減,只在鄉/鎮或人口達數萬(一般為2萬~5萬)的地方開設中心學校,嚴重忽略了邊遠地區人口密度小、地勢複雜等客觀因素,致使許多偏遠農村、山區學生上學路途遙遠,極為不便。 (記者 原春琳)

責編:曉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