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談我國目前水資源問題及對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5日 10:09 來源:

  學習時報消息:

  ●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佈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而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加大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從根本上説,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既暴露出水利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條件。這兩個不適應是我們對當前水資源問題的基本判斷。

  ●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們能不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關鍵在於能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水利各項工作中去。

  ● 我國水利事業發展還受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隨著可持續發展水利的不斷推進,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須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以改革促發展。

  我國水資源問題集中表現為“兩個不適應”

  記者:汪部長,您好!淡水資源、能源資源和土地資源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最重要資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面臨著怎樣的水資源形勢?

  汪恕誠:正如你所説的那樣,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特別是“十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水利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水利事業取得了跨越性進展,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有效地減輕了洪澇乾旱等災害的損失。“十五”期間,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北方地區連續乾旱。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勝利。洪澇災害損失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乾旱問題得到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二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建成了一大批事關國計民生和發展大局的水利基礎設施,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增供水能力270億立方米,全國凈增有效灌溉面積2300多萬畝,新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7400多萬畝,解決了農村6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黃河、黑河等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17個省實施了用水定額管理,10多個省實施了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寧夏、內蒙古進行了行業間水權轉換。全國用水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5,萬元工業增加值年均用水量下降了40%。

  四是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得到加強。綜合防治水土流失54萬平方公里,比“九五”多31萬平方公里。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庫的水域進行了水功能區劃。依法加強取水許可、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開展了黑河、塔裏木河生態綜合治理、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引江濟太、南四湖應急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岳濟淀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總之,“十五”期間的水利工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為促進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十一五”以至更長時期的水利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看到水利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還要看到水利發展任務相當繁重,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資源問題仍相當突出。

  一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均水資源22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部分流域和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過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呈增長趨勢,而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水資源短缺問題將不斷加劇。

  二是江河綜合防洪體系薄弱與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矛盾突出。多數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滯洪區建設滯後,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與防禦能力較低。洪澇災害每年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三是水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突出。全國污水排放總量逐年上升,河湖污染有加重之勢,水環境總體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嚴重超採,一些地區出現河道斷流、湖泊乾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

  四是農村水利發展滯後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矛盾突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是中低産田,大型灌區的不少骨幹建築物損壞,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損壞率較高。農業生産仍然沒有擺脫“靠天收”的被動局面。農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鹹水等還嚴重威脅農民的健康,還有數億農民沒有喝上乾淨的水。

  應當指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佈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而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加大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從根本上説,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既暴露出水利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條件。這兩個不適應是我們對當前水資源問題的基本判斷。

  科學發展觀是必須貫穿于水利工作的一條主線

  記者:水利工作應當如何應對我國複雜的水資源問題?

  汪恕誠: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們能不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關鍵在於能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水利各項工作中去。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針,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治水思路,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統籌流域、區域水利發展,統籌考慮城鄉水資源問題,統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要看到,我們的探索還是初步的,進展還是階段性的,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十一五”時期,我們將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與水利工作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總體要求與水利工作的自身規律有機結合起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新要求,加快水利發展步伐。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為首要目標,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水利工作的優先領域,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産條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撐和保障。

  二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要防禦水旱災害又要規範人類自身活動,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給洪水以出路,既要開發利用水資源又要維護水生態平衡,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水的需求又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切實從對大自然的無序開發、無限索取向注重合理開發、節約保護的方向轉變,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是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要統籌經濟社會和水利發展,把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統一起來。要統籌流域和區域間水利發展,合理配置水資源。要統籌考慮城鄉水利發展,構築城鄉協調、各具特色的水利發展體系,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要統籌安排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在確保生活用水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其他方面的需要。

  四是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路子。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要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全面推行各項節水措施,建立健全促進節水的體制和機制,形成節水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節水型國民經濟體系和節水型社會。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發展水的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質。

  切實擔負起兩大使命

  記者:“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水利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請您概括一下水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汪恕誠:概括起來説,就是兩大使命:

  一是通過水利發展,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水利既要滿足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扶貧開發、能源戰略、糧食安全戰略等一系列重大經濟發展戰略對水資源的需求,又要滿足人民群眾對飲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工程移民對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既要提高供水能力,緩解水資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保障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把保障人的發展需求與維護河流健康內在統一起來,把公平與效率有機結合起來,更加重視生態脆弱流域和區域的水利發展,更加重視社會弱勢群體的水利需求,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既要滿足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對防洪安全、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改善的要求,又要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改善廣大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二是通過轉變水利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的約束,不斷強化社會管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按照不同區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規範經濟社會行為。在水資源緊缺地區,産業結構和生産力佈局要與兩個承載能力相適應,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在洪水威脅嚴重的地區,城鎮發展和産業佈局必須符合防洪規劃的要求,嚴禁盲目圍墾、設障、侵佔河灘及行洪通道,科學建設、合理運用分蓄洪區,規避洪水風險。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實行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方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嚴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

  認真抓好六項重點工作

  記者:那麼,“十一五”水利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汪恕誠:我們打算突出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減災工作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必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正確處理人與洪水的關係,給洪水以出路,這一思路,不僅要體現在抗洪期間,還要在經濟社會建設中予以高度重視。“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成我國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確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確保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

  二是保障飲水安全。把保證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作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十一五”期間,解決1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使農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的人口減少1/3。加強水資源保護,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提高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三是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乾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節水型社會建設主要通過對社會管理制度的變革,調整生産關係和産業結構,進行制度建設,達到節水增效的目的。要實施綜合措施,重點是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利用經濟手段促進節水。

  四是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加強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提高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控能力。按計劃建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加強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爭取在“十一五”末開工建設。繼續實施並開工建設一些區域性調水和蓄水工程。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

  五是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必須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制定並實施保護生態與環境的措施,在發揮好河流功能的同時,切實保護好河流生態系統。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水庫移民工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六是加強農村水利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好務。服務“三農”始終是水利工作必須著力加強的重點。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以保障農民飲水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改善農村生態與環境為目標,完善灌區的灌溉和排澇體系,推進節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區生産能力;發展以灌溉草飼料地為重點的牧區水利。加快發展農村水電;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蟲病疫情的發生;大力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村容村貌。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增強水利發展後勁

  記者:加快水利發展,完成兩大使命,需要採取哪些保障措施?

  汪恕誠:我國水利事業發展還受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隨著可持續發展水利的不斷推進,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須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以改革促發展。一是加快職能轉變,強化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能力,增強應對各種水事危機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積極探索流域綜合管理改革,理順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的關係,逐步建立由相關方面參與的民主、協調、權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委員會制度。三是加快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水利建設基金的資金來源渠道,建立與國家公共財政框架相適應的水利財政投入機制,積極開拓市場融資渠道,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四是完善水價配套制度,推進科學的計價方式,建立健全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五是全面推進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創新能力。六是加強隊伍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水利改革與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