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新農村建設當啃“硬骨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3日 14:48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複雜的系統工程和民心工程。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是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要使之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目前,我國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必須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目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注重實效,著力解決農民生産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紮實穩步地推向前進。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革命的道路一樣,都是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改革開放28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村的貧困發生率已經降低到了3%以下。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既有像江蘇華西村、山東壽光的三元朱村等一大批已經步入小康富裕起來的農村和農民,更還有沒有達到溫飽極度貧困的農村和人口。

  總體上看,由於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歷史原因,由於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還不到位,我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本設施建設十分薄弱,全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依然很大,約6000萬人剛剛越過溫飽線,尤其是剩下的2610萬貧困人口,大多生活在條件更差的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解決貧困的問題難度很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能搞花架子,著力解決農民生産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首先要從扶貧開發這最難啃的“硬骨頭”開始,這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新農村建設先啃扶貧開發“硬骨頭”就要有“啃”的思路和架勢。首先,要選好&&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要致富選好黨支部。華西村、三元朱村等成功的經驗已反復證明了這一點。第二,要調查研究,因地制宜,搞好規劃。要搞清楚本地區、本鄉鎮的貧困人口的底子,才能有的放矢,方法對頭。第三,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在“多予”上下工夫。扶貧開發是政府行為,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第四,加大固本力度,培育農業良性發展、農村自我造血、農民適應市場的自立機制、自主能力。關鍵是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第五,要繼續堅持“整村推進”模式,即以貧困村為單元,逐個解決貧困問題,把扶貧資金真正花在貧困人口身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前景美好。但新農村不是簡單地“建新村”,要從農民的具體的實際需要出發,強調求真務實的作風,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必須埋頭苦幹,一個難關一個難關地攻。先啃扶貧開發“硬骨頭”就是我們必須要過的第一個難關,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陽光普照在每一位農民特別是困難農民身上,惟有此,新農村建設才能夠紮實推進,才能建成總書記所要求的惠及億萬農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作者: 晨曦wt)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