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壯麗的生命之歌 記兩坂村黨支部書記李鴻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3日 08:11 來源:新華社
    專題:用生命兌現諾言的村支書李鴻海

  新華社消息: 2月9日一大早,記者來到山西省翼城縣兩坂村黨支部書記李鴻海家時,他正佇立在自己的“遺像”前。李鴻海説:“我生命的時間已經不多。看著自己的‘遺像’更有一種緊迫感,總覺得村裏的好多事要爭分奪秒去做。”

  李鴻海,一位鐵骨錚錚的共産黨人。在身患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日子裏,他一次次向村民承諾辦實事、辦好事,又一件件、一樁樁地將這些事情辦成、辦好。

  李鴻海,一位勇於奉獻的優秀“村官”。他在村支書崗位上二十二年如一日,帶領幹部群眾,在一個原本貧窮的村莊裏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村年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300元上升到去年的4500元,村民們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征途。

  他以頑強不屈的生命,奏出了奉獻不止的時代強音。

  用勇氣和智慧戰勝貧窮

  土生土長的李鴻海,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和父老鄉親充滿了感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剛剛中學畢業的他就毅然放棄留城當老師的機會,回到兩坂村為家鄉人民服務。1983年,李鴻海當選為兩坂村黨支部書記後,更是立志治窮根。歷任村保管員、統計員、生産隊長和村委會主任的他,對村裏的情況瞭如指掌。

  兩坂村溝壑縱橫,十年九旱。全村315戶1130口人,1850畝土地分佈在5平方公里的12條溝、13道樑上。過去,村裏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耕地山梁挂,吃水山溝爬,行路山橋險,有女山外嫁。直到1983年,村裏的人均收入僅300元。

  如何治窮?李鴻海苦思苦想,四處奔波。縣營牢寨煤礦緊靠著兩坂村,李鴻海到礦上跑了幾趟,想從這裡做文章。他跟大夥一合計,四處籌資,購回4輛運輸車,成立了兩坂村運輸合作社,從事煤炭運輸。兩年下來,村裏集體收入和村民個人收入均有明顯增加。

  有了錢,大夥嚷著要分,可李鴻海想,治窮先要治愚,治了愚發展才有後勁。在他的勸説下,村裏一致決定用這筆錢修學校。很快,全縣第一棟農村小學教學樓誕生在兩坂村,村裏100多名學生終於告別了那間破廟,高高興興坐進了新教室。

  為了尋求發展,李鴻海找來了勘探隊,在腳下的資源上動心思。一年後,在他的努力下,村辦煤礦順利投産,煤炭加工、運輸隨即形成規模,給兩坂村人帶來豐厚的財源。到199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一躍至2000元。緊接著,村裏又給家家戶戶配了新電視,兩坂村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視村。同年,兩坂村被評為縣級小康村,李鴻海也被縣委授予“功勳黨支部書記”稱號。

  兩坂村初步脫了貧,可李鴻海並不滿足,他的理想是讓兩坂村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李鴻海又盯上了漫山遍野的野山棗。經過四處考察,他決定用外地優質大棗芽穗與本村酸棗樹嫁接,使酸棗變成大棗。他自費帶領群眾外出參觀,開闊眼界;又把村民帶到返鄉幹部───村紅棗協會會長李博鴻的棗園,召開現場會,讓他現身説教,用典型引路。

  可學歸學,看歸看,村民們的積極性就是調動不起來。夜深人靜,李鴻海輾轉反側:“這兩分錢的本錢、5分鐘的技術,人人都能學會、家家都能受益的事,在兩坂村怎麼就推不開呢?”

  他想到了政策調動。2001年正月,村委會發佈《告兩坂村村民書》:“酸棗接大棗,接穗由村裏統一免費提供,每接活一株,村裏獎勵兩毛錢。”

  村民李福成就是奔著這兩毛錢才去嫁接大棗的其中一人。他當年接活3000株,得到獎金600元,收穫紅棗250公斤,賣了700多元。第二年,嘗到了甜頭的另一村民李成福與妻子一道,起早摸黑,一下子接活大棗6000余株,當年收入5000多元。

  至2002年,兩坂村酸棗接大棗50萬株。2005年底,全村酸棗接大棗已達80萬株,戶均3000株左右,酸棗樹變成了搖錢樹,兩坂村成了翼城縣的“紅棗第一村”。

  兩坂村的人都説李鴻海是個能人,路子廣、腦筋活,想出來的“招”一個接一個。

  可誰又知道,為了找到這些“招”、落實這些“招”,李鴻海付出了多少心血!“無論春夏秋冬,鴻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天不黑不回家,中途回家也是急匆匆吃點喝點就走。我這是既恨他又疼他啊!”李鴻海的妻子説。

  為了給村裏的項目找資金、找技術,李鴻海帶著乾糧,背著行囊,東往山東、西至陜西、北上內蒙古、南下河南。2002年春天,為了找資金辦理有關手續,李鴻海5天連去3次太原,晚上坐車,白天辦事。一次清晨到達太原時,他太累了,火車到站了居然也沒醒。妻子給他新縫的布鞋被人偷換走了,留下一雙爛鞋,他出站臺時差點摔了一跤。就這雙爛鞋,李鴻海竟從太原又穿了回來!有人問:“怎麼不在太原買一雙呢?”他笑笑説:“時間緊,顧不上。”

  李鴻海用智慧、用雙腳為兩坂村趟出了一條致富路:他考察酸棗接大棗技術,使野山棗身價倍增;他學習大棚種植技術,讓農田四季都有新收穫;他引進梅花鹿、優種雞、優種豬養殖,讓村民房前院後新添特色養殖業……

  靠勇氣和智慧,李鴻海和村支部一班人帶領大夥改變了山村舊貌。

  用毅力和奉獻抗爭病魔

  兩坂村日新月異,李鴻海追求不止。正當他壯志滿懷,不斷描繪藍圖、構思發展的時候,自己卻累倒了。

  那是2000年7月的一天,李鴻海正在指揮修建大橋,突然暈倒在地,鄉親們七手八腳把他送到附近醫院。檢查結果一齣來,大家都驚呆了,竟是晚期賁門癌!

  許久以來,李鴻海已感到身體不適,經常打嗝和嘔吐。1999年有陣子胃痛加劇,實在難忍,他就用桌角、用木棒頂著。體重110公斤、身高1.80米的他,慢慢形銷骨立了!家人勸他去看醫生,他説:“請你們儘量幫我保守這個秘密。我要抓緊時間為群眾多做點事!”

  得知李鴻海患了癌症,許多村民哭了,他們懇求李鴻海:“李書記,你是為我們大夥累病的呀!趕緊治病吧!”可是,李鴻海從病床上坐起來,問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橋的進展情況。

  由於病情嚴重,醫院為李鴻海做了手術,賁門全切,胃被切除3/4,食道被切除15厘米,肝被切除一葉。鄉親們都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保養身體。村民靳友德聽説野馬齒菜與瘦肉燉著吃,能幫助治療賁門癌,就專程跑回晉城老家,從深山裏採回純天然馬齒菜。在外工作的李慶生回村探親,專門為李鴻海帶回藥方和草藥。

  手術6天后,李鴻海堅持出院了。他先跑到照相館給自己照了張“遺像”,以此提醒自己抓緊有限時間為鄉親們多辦事。隨後,他直接來到建橋工地。一時間,大家驚呆了!李成斌老人抖著手慢慢掀起李鴻海的衣衫,他身上還未拆線的傷口足足有一尺長。老人心如刀絞,泣不成聲:“鴻海呀,鴻海,你怎麼能把自己的命不當回事呢!”那一刻,面對臉色蒼白的李鴻海,工地上哭聲一片。

  李鴻海沒有哭,他平靜地説:“我知道,這病不好,隨時都可能要命,可是等著死也是一天,幹點有意義的事也是一天,還不如爭分奪秒和大夥一起多幹些事。”

  他與病魔、與死神開始了“爭分奪秒”的賽跑。2000年8月3日,李鴻海才下手術臺半個月,就拿上自家的600元錢,雇了兩輛車,帶上84名村民到鄰縣學習大棚蔬菜的病蟲害防治。大家勸他不要去,李鴻海説:“這是我聯絡的,還是我去方便些。”手術後的一個月,村裏的紅提葡萄惹上了蟲,可鄰縣技術員的電話怎麼也打不通,情急之中,李鴻海騎上摩托車就上路了。眾人拉住他,他説:“我跟他們熟,去了好説話。”李鴻海跑了40公里的路,把技術員帶回了村,及時把蟲害消滅在萌芽中。

  2004年6月,轉移至左腋下的癌細胞惡化,雞蛋大的腫塊使李鴻海疼痛難忍,病魔迫使他必須接受化療。這時李鴻海正在主持村裏紅棗保鮮庫的建設,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每天5點起床,乘公共汽車到附近的侯馬市醫院接受化療,做完化療立即回村工作。這一年,兩坂村建起了4個紅棗氣調保鮮庫,解決了紅棗儲存的大問題。村裏還給衛生所修建了5間大房子,村裏人看病、打針、輸液方便多了。

  2005年4月,李鴻海出現連續咳嗽的症狀。他以為是感冒引起的,到醫院一檢查才知是癌細胞已轉移到了前胸、縱膈段等6個部位,醫生要求他必須住院接受治療,可他實在放不下手頭的活,硬是撐到6月才住了院。一個月後,李鴻海又返回了工作崗位,這時他的身體已經差到了極點,血壓一直不穩,肺部因烤電受傷,心臟受到侵襲,藥物反應加劇,進食量銳減。但他依然牽掛著村裏的事,又領著大夥一件一件抓落實。這一年,村中心2公里長的水泥路竣工,村南外環的水泥路完成了土建工程,村裏的學校通上了暖氣,村西頭新打的兩口130米的深井出了水,村裏紅棗發展到100萬株。這一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換屆選舉,李鴻海以全票分別當選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

  養鹿大戶李峰説出了群眾的心裏話:“鴻海的情況大家心裏都明白。我們不是忍心讓鴻海再出什麼力,而是這兩個職務在我們心中很神聖,他受之無愧!”

  李鴻海感到了一種別樣的信任。在群眾大會上,他懇切地説:“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3年任期內,決心為大家辦好以下18件實事……”舊村改造、村巷水泥路、資助困難戶建房、教育獎勵、優質棗園建設等,一項項莊重的承諾印在紙上,送到各戶,請群眾監督。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實踐一個共産黨員的諾言。

  用忠誠和責任謀求發展

  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父老鄉親的深切責任,時時體現在李鴻海的一言一行中。

  1999年11月,兩坂村村委會換屆,身為支書的李鴻海,又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在第二天的群眾大會上,他向全村人表態:不向群眾集資,建成通往村外的大橋;不向群眾攤派,修通村裏的油路;不向群眾收費,推廣酸棗嫁接大棗技術;不向群眾要錢,興建高灌水利,大棚建在哪水就通到哪。他還説,村裏要發展特色養殖業和紅提葡萄種植,全面調整産業結構;要建起幼兒園,讓村裏的適齡幼兒全部入園……

  説幹就幹,李鴻海又忙開了。村南頭通往村外的大橋工程開工了,他一天去工地好幾趟,上料、攪拌什麼都幹。村東頭大範圍的酸棗接大棗的工程開始了,他拿著村委會出臺的優惠政策一家家去走訪,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村西頭大規模的大棚種植啟動了,他一邊招呼技術員,一邊組織村民參加學習和培訓。村北頭的特色養殖搞起來了,他剛出雞舍又進鹿場。幼兒園的設備買齊了,他一趟一趟去城裏請教師……

  2001年3月19日,李鴻海帶紅棗協會的幾名成員到外地考察,參觀歸來,他正在開會安排下一步工作,有人急匆匆地跑進來説:“快!你的小兒子學文出車禍了!剛被送進縣醫院……”李鴻海的臉一下子變得煞白。趕到醫院,小兒子已經閉上了雙眼,他忍不住失聲痛哭。

  面對不幸,鄉親們為李鴻海揪著心,因為他的病情還在一天天加重。一連幾天,李鴻海癡癡地在兒子的棺木上摸了一遍又一遍,足不出戶,食不進口。他的眼窩陷得更深,臉色更加蒼白,腰桿也更彎了。蹲在兒子墳前,李鴻海泣不成聲:“兒啊───你等著,等到爸爸把承諾的6件事辦完了,就去好好陪你……”聚集在村口的村民們淚如雨下。

  辦完兒子喪事的第二天,他又開始為村裏的發展大事忙開了。當晚,村委會召開調整産業結構會議。李鴻海來了,他對大家説:“人死不能復生,再心痛又有什麼用?紅棗的節令不等人呀!”轉天,李鴻海又去外地參觀紅棗園了。

  病魔纏身,李鴻海時時提醒自己抓緊、抓緊再抓緊。他外出越來越頻繁,工作強度越來越大。因為胃被切除3/4,李鴻海吃不下硬食。每次外出,他就讓老伴用瓶子裝上面糊糊,帶著路上吃。因為賁門被全切,他一平躺下胃裏的糊糊就流出來,為此5年來他從未平躺休息,每晚只能坐著、靠著睡覺。

  2003年7月1日,在兩坂至孫家窯的油路鋪設工地上,李鴻海又一次暈倒在地。CT結果表明,他患上了高血壓動脈硬化多發性腦梗塞,血壓達到140─220毫米汞柱,癌細胞轉移到左腋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在醫院,李鴻海整整昏迷了三天三夜。他剛能開口説話,就問鋪油路的事;剛能邁開步,就急著想往村裏走。

  一次次的打擊讓李鴻海承受著無盡的痛苦,而忠誠和責任卻一次次讓他挺起了脊梁!不到4年的時間裏,兩坂村橋通了,路好了,80多名幼兒入園了;村裏興建高灌水利工程6處,擴大了500畝水澆地,保證了新增30個蔬菜大棚的用水;發展梅花鹿100頭,發展紅提葡萄120畝,退耕還林3045畝……幾項相加,每年為村民增收總計50多萬元。李鴻海以重病之軀,一一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使兩坂村不斷出現驚人的變化。

  用無私和坦蕩鑄就和諧

  無私的奉獻和坦蕩的胸襟是李鴻海的真實寫照。

  任職20多年,李鴻海給自己定的工資標準是每年400元,可就連這400元的工資也一直在賬上挂著,從來沒有領過一分。

  他給村裏辦了許多好事,自己沒有從中沾過一分錢的好處,還向親戚朋友借下七八萬元的債務,墊付在村裏急需的事情上。村裏建橋時出現資金缺口,村裏也沒有多少錢了,家裏的餘款也都讓李鴻海搜得幹幹的了,眼看著工程就要被迫停工。向別人借,沒法張口,李鴻海只好找到他的小妹妹李鴻蓮。李鴻蓮的丈夫病重,她心急火燎,召集兄妹7個湊了1萬元,打算給丈夫治病。李鴻海找到妹妹好説歹説,讓她拿出1萬元,墊付了修路款。不久,妹夫就去世了。為此,李鴻海一直深深自責。

  面對李家的窘境,村民們説,李鴻海是有能力率先致富的,他人勤快、有思路,引鹿種、接大棗、上大棚、栽葡萄、建市場,樣樣都獲得成功。他路子廣、關係多、信息靈,先後找來資金幾百萬元,幫助村民貸款幾百萬。

  他把賺錢的機會都讓給了群眾,把全部精力也用在幫群眾賺錢上。早在1996年,李鴻海去山東考察時買回兩隻小鹿,在家養了半年多。後來村民李峰幾次找他,也想養鹿。李鴻海不僅將兩隻種鹿原價轉給了他,還教他養鹿知識。幾年過去了,如今李峰成為全村的養鹿大戶,年收入幾萬元。

  作為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李鴻海對班子成員敞開心扉,坦蕩直言。有一次為了修橋,因為資金投入大,事務又繁雜,班子成員意見不一,有的同志還罵了人。李鴻海上門耐心講道理,直到大家全部贊成才開工。班子成員説:“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鴻海對咱以誠相待,咱要不使勁,有啥臉見人?”

  李鴻海的誠心,換來了大夥的真心,一個個把心貼在兩坂村的發展上。退休校長李博鴻有知識、有能力,李鴻海讓老人挑起了紅棗協會會長的擔子。李博鴻&&嫁接紅棗600株,組織老幹部編印了《紅棗高産管理》的小冊子發給村民。退休幹部李成斌、村民李成文,有知識、懂法律、能説會道,李鴻海就讓他們擔任村調解員,每年處理大小糾紛數百起……

  李鴻海用一片真心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普遍擁護和愛戴。村民毋誠有按摩技術,一有空就給李鴻海按摩、解乏;翼城縣唐興鎮一位身患癌症的中年婦女從電視上看到李鴻海的事跡後,拖著病體三次來李鴻海家中探望……

  今年56歲的李鴻海看上去形容枯槁,十分憔悴。但是,病中的他卻依然精神振奮,鬥志昂揚。一個奉獻不止的共産黨人,生命永遠絢麗,生命之歌永遠高亢!(記者 安洋 鮑丹)

責編:靖海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