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珠三角鹹潮敲響警鐘 水資源大省也叫“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6日 07:20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珠三角近444個月連續333次發生鹹潮,讓廣東這個水資源大省也開始感受到了缺水的苦澀──

  缺水──珠三角鹹潮敲響警鐘,水資源大省也叫“渴”

  連日來,特大鹹潮侵襲珠江三角洲地區。2005年12月28日,位於西江下游的珠海市磨刀門水道的大涌口水閘,每升水含氯度高達7000毫克,超標27倍;12月30日,每升水含氯度高達7520毫克,創歷史之最。珠海、東莞等城市的幾個水廠相繼停産,陷入了“守著珠江無水喝”的尷尬局面。

  所謂鹹潮,是指由於上遊江河來水量少、水位降低,而導致的海水上涌倒灌。近年來,珠三角鹹潮呈加劇之勢。2003年年底發生的鹹潮在當時被稱為20年來最大的一次鹹潮;2004年底持續旱情引發的鹹潮,再次“破紀錄”,成為4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鹹潮;2005年的鹹潮也是來勢洶洶,自9月18日以來就開始襲擊西江下游中山、珠海等市,濃度不斷增大而且始終不退,一直持續到新一年。

  廣東素有水資源大省之稱,珠江三角洲地區河流更是星羅棋佈,全省年平均降雨量1774毫米,為全國平均值的2.74倍,地表水資源為全國平均值的3.5倍。廣東怎麼也會面臨乾旱威脅,連年喊“渴”呢?

  “珠江三角洲的缺水問題,已不是單純的降雨量多少的問題。自然原因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經濟快速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不協調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水資源緊張。”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岳中明這樣認為。

  據分析,由於近年來珠江流域生態受到人為破壞,沿岸大量的非法採沙致使河床下降,以及工業開發用水量加大,鹹潮從過去的難得一見演變成現在的頻頻來襲。而水資源日益緊缺,用水量不斷加大,水污染嚴重,這些威脅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的因素,更加劇了廣東的缺水危機。

  數據表明,2004年,廣東年總用水量達464.8億立方米,用水量居全國第三;人均綜合用水量560立方米,遠高於全國427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河源、梅州、韶關等欠發達地區,每萬元GDP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此外,水污染也帶來了水質性缺水,2004年珠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182億多噸,超過珠江河口的自凈能力。

  憂水──農業常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缺水影響工業産值2000億元

  珠三角水資源緊張的現象只是一個縮影。事實上,不只是在廣東,全國的水資源現狀都不容樂觀。

  水利部最新發佈的《200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2004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413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減少12.9%;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

  農業用水告急──我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糧食減産約5%;經濟社會發展大量擠佔農業灌溉水源,使農業缺水的壓力進一步增大;正常年份全國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

  工業用水緊張──正常年份我國工業年缺水至少60億立方米,影響工業産值2000億元。

  一方面是乾旱缺水嚴重,另一方面則是浪費水的現象仍比較普遍。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4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70%至80%的水平,全國平均每畝實際灌水量達到450至500立方米,超過了實際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區高達2倍以上;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至10倍;萬元GDP用水量差別較大,東、中、西部分別為221、392、645立方米,其中新疆、寧夏、西藏等3個自治區,大於1000立方米。

  而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保護不力,還造成了河道斷流、濕地萎縮、草地退化、地下水超採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目前,全國湖泊面積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15%,全國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地下水超採區面積已擴展到19萬平方公里。

  節水──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抓緊建設節水型社會

  過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資源貧乏的省份,現在幾乎是所有的地方都産生水危機。對此,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指出,水生態和水環境問題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今後不論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要抓緊建設節水型社會。

  據了解,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5,基本實現全國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到2020年,初步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節水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零增長。

  汪恕誠認為,建設節水型社會,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以水權制度和水市場建設為重點,創新用水管理制度。其中,明確初始水權是關鍵。比如黃河580億立方米水資源中,有多少用於生態、每個省能分配多少水量,都需要合理分配、統一調控。然後,各地科學分析當地水資源承載力,制定水資源控制指標。當地能夠發展多少工業,發展什麼樣的農業,耗水量是多少,如煉1噸鋼的用水定額是多少、種1畝小麥的定額是多少,都要仔細算賬。節約的水量,可以有償轉讓,超額用水,就要付出成倍的費用。這樣,節水型社會就有了量化指標,水資源的使用就會自動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已開始起步並初見成效。不僅缺水地區在想方設法節水,過去不發愁用水的省份也行動起來。深受鹹潮之苦的廣東省已提出,到2010年全省每萬元GDP的取水量由目前的290噸下降到200噸,並明確要通過節水來實現這一目標。天津則在積極推進由行政調控節水向市場配置節水轉變,規定超定額用水要累進加價,最高的是原來標準水價的10倍。(本報記者 趙永平)

  《人民日報》 (2006年01月16日 第十三版)

責編:唐峰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