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認為中國農業“水資源瓶頸”日益凸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3日 09:3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月13日電(記者李榮)多位中國農業科學家新近在此間表示,水資源短缺對中國農業的瓶頸約束作用正在趨於明顯,中國有必要在培育抗旱節水作物品種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

  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孟民、張啟發在內的多位農業科學家在一個有關農業節水抗旱技術的論壇上説,乾旱缺水已成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關鍵性制約因素。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農業用水佔到總用水量的70%,但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為每立方米産糧0.8公斤,不及發達國家的40%。這種高耗低效導致了對水土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中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屬水資源脆弱國。而且中國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勻,地區之間、季節之間降雨量差別極大。

  張啟發院士説,本來華中、華南地區“旱不是一個問題”,但現在情況有所改變,降水量有減少的跡象,特別是7月中旬以後,雨水減少的趨向最明顯,這個時候正處於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灌漿成熟的關鍵生長期,對水的需求最大。

  科學家們説,為了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生物節水戰略意義重大。如果在節水抗旱農作物的培育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將有利於緩解中國農業的水資源“瓶頸”。

  據專家預測,中國只要在玉米、小麥、水稻和秋雜糧的種植領域內實現節水品種的突破,就具備421億立方米的節水潛力,而且還具有不需工程和設施投入、農民易於接受和使用的優勢。

  中國科學家已在節水抗旱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博士説,這家國內節水稻研究的前沿機構已建立起科學的抗旱性評價系統,篩選出優異的抗旱性種質,獲得了一批抗旱候選基因。利用旱稻的節水抗旱性和水稻的豐産性,育成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旱稻不育係,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雜交旱稻的三係配套,培育成一批節水抗旱稻種,在生産上已初步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作物的抗旱性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涉及作物許多不同的細胞形態和結構性狀、大量功能各異的基因以及許多重要的生化代謝途徑。在有限的材料、性狀、基因和較為單一的學科基礎上進行研究存在很大局限性。

  科學家們説,如何進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在作物抗旱機制研究及抗旱性改良上取得突破,將是全面發展節水農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完)

責編:朱亞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