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之年五大“看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9日 21:5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陳二厚、董峻、林紅梅)歷時兩天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9日在北京閉幕。站在“十五”和“十一五”交會點上的這次盛會,在全面部署明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時,著重研究了未來五年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以新理念催生新舉措,以新舉措帶來新變化,以新變化促進新發展。人們相信,在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和農村改革的推動下,明年“三農”工作將有一個新的起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有一個良好開局,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書寫新的篇章。

  一個重要轉向:國家建設資金將更多投向農村

  財政支農力度加大是近年來“三農”工作的一大亮點。權威部門的信息顯示,今年僅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資金就將超過3000億元。儘管財政投入已經涉及到了農村公共産品的各個領域,但農村公共産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觀。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明確提出“三個高於”原則:明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

  來自各地的會議代表認為,這無疑是今後幾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動作”,也是一個重要轉向,表明黨和政府已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

  權威人士認為,近幾年的宏觀調控中,黨和政府切實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扭轉了糧食生産滑坡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局面。現在,又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轉向。在“三個高於”原則要求下,公共財政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這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農業和農村這一薄弱環節,必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一個嶄新理念:現代農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産從裝備到經營形式都呈現出許多積極的變化,農業部的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科技的貢獻率達48%。但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産水平還比較低,相當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飯。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與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成為這次會議著力部署的一個重點內容。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在日前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也明確表示,建設新農村,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主攻方向。

  有什麼樣的農業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農業發展道路。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認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現代農業,表明了黨和政府堅持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從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出發,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意義。

  農業部等相關部門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措施顯示,圍繞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未來的農業發展將突出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産業基礎。

  來自農業部的信息表明,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國家將重點抓好糧食生産,既著眼于糧食産量的穩定增加,更著眼于糧食品種改善、品質提高、結構優化,力爭“十一五”期間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1萬億斤水平。

  一個關鍵之舉:農民增收內挖潛力外拓空間

  農業部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3200元以上,實際增長6%,是1997年以來的第二個高增幅年份。算上2004年,我國農民增收已連續兩年超過300元。

  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表示,在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推動下,農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變。但同時,我國農業依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沒有根本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依然是最突出的矛盾。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代表們認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需要“內外結合”,既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也要下大力氣拓寬農民增收的外部空間。

  我國農業發展不僅資源種類豐富,而且市場廣闊,這一有利條件為農業內部增收提供了巨大潛力和空間。在重視糧食生産的同時,擴大養殖、園藝、林特等效益和質量高的産品,提升農産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形成特色經濟,將成為挖掘農業內部潛力的著力點。

  而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則是拓寬外部增收空間的主要渠道。圍繞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相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努力為解決涉及農民工的各種突出問題創造制度環境。

  一場綜合改革:農村改革重點解決城鄉分割等突出問題

  近幾年來,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效相當顯著。國家稅務總局預計,今年僅減免農業稅就為農民直接減負220億元。明年,全國將徹底免徵農業稅。

  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認為,農村改革不會因為“皇糧國稅”的取消而結束,全部取消農業稅後,農村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如何遏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捲土重來,避免農民負擔反彈;二是怎樣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正常運轉。

  要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推動農村綜合改革,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之一。國家已經明確,明年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將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幹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統籌推進農村金融等其他各項改革。同時,加大對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力度。

  一個迫切要求:公共事業發展讓農村“改頭換面”   

  近年來國家從財政投入著手,在農村社會發展方面採取了不少措施,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呈現明顯的“短腿”: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佔38%。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表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已成為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代表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要有明顯改善。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看,應當也更有條件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來自有關部門的信息顯示,今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將不斷擴大,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硬體”方面,將優先解決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儘早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路,力爭使無電村莊早日通電;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

  “軟體”方面,國家已經明確,兩年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建設,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等。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