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如何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3日 13:53 來源:
    專題:建設節約型社會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議》提出的總體要求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堅持和實施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的方針,生産、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損失浪費,提高利用效率。節約優先要體現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産業政策、投資管理以及價格、財政、稅收和金融改革中,並認真加以實施。二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明確重點、紮實推進。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減少資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從源頭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的産生和排放;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産業園區和若干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三要加快資源節約技術進步。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大以節約降耗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突破資源節約的技術瓶頸。四要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的價格形成機制。五要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強制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實行重點行業新建項目、重點産品和新建建築市場準入制度。六要強化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使節約資源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環境形勢不容樂觀。要認真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切實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努力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儘快改善重點流域、區域和城市環境質量,基本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一要把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水污染防治作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二要抓好重點城市環境治理,加快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三要有效治理二氧化硫污染,新建燃煤電廠必須配套脫硫設施,加快現有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四要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加大規模化養殖場污染治理力度,推廣農村沼氣和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五要加快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有效控制危險化學品、醫療廢物對環境的危害。自然生態要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方針,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一要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二要建立“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三要進一步強化環境管理,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四要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強化限期治理,加強對資源開發活動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管,嚴厲打擊違法排污企業。五要加快開發和推廣先進環保技術,促進環保産業健康發展。六要實行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價格和財稅政策,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