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經濟普查數據我們讀出了什麼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6:36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 歷時兩年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圓滿結束。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今日發佈《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並將陸續向社會公佈普查的其他主要結果。這次全國經濟普查是為全面掌握我國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等情況,建立健全基本單位名錄庫及其數據庫系統,為國家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服務。

  從單位基本變化可以看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較快,企業法人單位數大幅增長,企業活力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私營企業得到發展;産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國有企業、國有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集體企業、集體聯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在減少,而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其他內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增長,“國退民進”的説法得到印證。數據顯示,2004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三産業的法人單位516.9萬個。與2001年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的同口徑數據比較,企業法人單位數增加了22.3萬個,增長了7.4%。其中,國有企業、國有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共19.2萬個,減少17.7萬個,下降48.2%;集體企業、集體聯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共45.6萬個,減少40.2萬個,下降46.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40.6萬個,增加10.6萬個,增長35.2%;私營企業198.2萬個,增加65.8萬個,增長49.7%;其他內資企業6.2萬個,增加2.5萬個,增長66.5%,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15.2萬個,增加1.3萬個,增長9.6%。

  數據顯示,産業結構調整出現新的不平衡。 第二、三産業單位半數以上集中于東部地區,單位擁有量自東向西呈遞減態勢。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291.0萬個,佔56.3%;中部地區119.3萬個,佔23.1%;西部地區106.6萬個,佔20.6%。東部地區擁有産業活動單位358.3萬個,佔52.5%;中部地區171.3萬個,佔25.1%;西部地區152.8萬個,佔22.4%。第二、三産業法人單位數名列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河南、四川、北京、遼寧和河北。個體經營戶較多的前5個地區是:山東、河南、浙江、廣東和河北。

  從産業活動單位的行業分佈看,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比例較低,多集中在傳統的産業水平較低的製造業與批發和零售業等方面。從事製造業的單位137.5萬個,佔20.1%;批發和零售業120.2萬個,佔17.6%;教育59.6萬個,佔8.7%;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54.4萬個,佔22.6%。以上四個行業合計佔69%。個體經營戶較為集中的五個行業是:工業532.3萬戶,佔個體經營戶總數的13.6%;交通運輸業621.7萬戶,佔15.9%;批發和零售業1831.1萬戶,佔46.7%;住宿和餐飲業293.9萬戶,佔7.5%;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413.8萬戶,佔10.6%。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一些原有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首先,投資的增幅仍然偏高,規模仍然偏大,固定資産投資反彈的壓力很大,由於前幾年的盲目投資,一些部門和行業已經出現了産能過剩的問題。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新的部門和行業也出現了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勢頭。其次,産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艱巨。粗放的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扭轉,在一些地方甚至更加惡化。第三,我國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凸顯,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突出矛盾。筆者認為,在解決以上問題時,要統籌兼顧,不可偏廢。既要有效治理産能過剩、切實防止固定投資反彈,又要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還要強化措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推進産業結構調整,推動東中西良性互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而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

  2006年是我們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當前,大政方針已定,關鍵在於落實。而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持續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並再上新臺階,這是我們讀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得到的最強烈的信息。 (晨曦wt)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