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是誰阻礙環境污染防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6:25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中新網12月7日電 環保總局6日發佈了“淮河太湖水污染防治問計于百姓活動”公眾意見調查報告的結論。調查顯示,公眾對水污染治理工程的總體評價持肯定態度,但同時認為地方保護主義減緩了治污工作的進程,由於水污染防治監管力量不足,水污染事件增加的潛在因素依然存在。

  對於環保問題,早在1989年12月,國家就頒布了《環境保護法》,並在90年代,就和計劃生育一起,被政府列為基本國策。為什麼時至今日,別説普通老百姓,就連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還沒有把環保問題真正放在眼裏?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部分企業參與了工業污染源綜合治理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工業結構調整等國家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但總體上,參與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的企業比例偏低,沒有充分發揮參與污染防治的重要作用。地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是制約我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順利開展的主要因素。這裡除了環保部門自身執法不嚴,還有發展觀念、幹部考核目標等因素的影響。

  儘管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早已將對建設項目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法律制度確立下來,但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還為數不多。從今年2月2日,備受社會關注的“環評風暴”就可以看出:本是環保部門“職責所在”的“正常的執法”,卻被冠之以“環評風暴”,並演繹得轟轟烈烈,好評如潮。對此,我們不知是感到高興還是感到傷感?

  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正面臨六大危機:森林覆蓋率下降,江河泥沙含量增加,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枯水期不斷提前;水質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物種受到威脅,珍稀水生物瀕臨滅絕;固體廢物嚴重污染水湖,威脅水閘與電廠安全;濕地面積日益縮減,水的天然自潔功能日益喪失。一些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一些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卻不去制止,反而津津樂道所謂地方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政績。從“環評風暴”另一個側面看,也反映出當前環境管理行政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即在一些項目開工前的審核、把關上存在著漏洞。對於一些重大建設項目還要從立項審批之前,環保部門就應積極介入,全程跟蹤,隨時督促整改。不知是環保部門執行不力,還是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很多項目即使在開工之後,環保部門也是無法介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大群眾如此傾向環保部門,足見人們對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事業的支持。客觀上,也表達了人們對環保部門以往過於“軟弱”的不滿。事實上,環保部門也不是沒有“硬”過。比如,以前曾經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淮河污染治理工程,但最終虎頭蛇尾。國家環保總局在前頭治污,地方政府在背後默許污染。結果,淮河的環境指標似乎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這也等於揭開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一個秘密:沒有哪位領導説環保不重要,也沒有誰説“經濟建設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究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員錯誤的政績觀。為此,僅靠國家環保總局,哪怕年年都來一次“環保風暴”,如果不改變現有體制下,不改變領導的政績觀,也難免是運動式的,最終不能改變環保被動的局面。

  值得高興的是:近日,國家已提出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公佈考核結果,嚴格責任追究。但願各地各部門能真正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的“三同時”制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徹底改變過去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不良行為,為人類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大別山小銀子)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