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低價路線"質疑畢業生就業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6日 15:56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據12月6日《新聞晨報》報道,為獲企業青睞而準備走“低價路線”的畢業生不在少數。目前不少外資和私營企業,同一崗位的薪金都是面試中通過企業與應聘者協商達成。“在同等條件下,我們一般會優先考慮‘開價’較低的應聘者”,在滬市一家高校的校園招聘會上某IT公司人事主管lily告訴筆者,大學生似乎摸準了企業的這個脈門,當天的薪金“開價”可謂屢創新低。

  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似乎與7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相吻合。據12月5日《文匯報》報道,“十五”期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累計1090萬人,年均增幅27%,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就業人數連年增長。有關人士介紹説,“十一五”期間,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大畢業生就業指導力度,力爭高校畢業生每年的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官方得出7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一定以事實為依據,由相關的統計數據計算而來,不低呀,足以讓有關部門沾沾自喜了,安心睡在“70%以上”的“高枕”上無憂。

  “70%以上”背後有多少辛酸的故事、委屈的眼淚?又有多少惡性競爭、“低價出售”?大學畢業生為何走“低價路線”?道理很簡單,“低價”是求職戰中“取勝”的法寶之一。儘管學生反省相互壓價不如“結盟”,呼籲不要盲目降低身價造成惡性競爭,應該在學生中間形成“價格聯盟”。但是不是一廂情願或“聽起來很美”尚有待實踐。

  大學畢業生從包分配到不包分配,再到完全市場化運作,由以前的“強買強賣”,到現在的“雙向選擇”。理論上講,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可以實現“人盡其才”的目標。但是,教育主管部門只能一手抓住大學生的手,另一隻手卻摸不到市場用人的脈,何談“加大畢業生就業指導力度”?7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中,學生自身的努力,甚至是“賤買”的比率有多高?高校培養的是否是可用之才,依賴於市場用人機制的檢驗。高分低能,大學生創新等“軟能力”不足,大學生就業為何不如技校生“吃香”……諸多問題直指高校的育才體系,因為大學不僅是培養專業知識合格的畢業生,更是輸送合格的可用之才。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中可有“人盡其才”的比率?有多少將就著上崗又很快加入失業大軍的?“保持在7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只是一個數據性目標,人們更加期待的是,“十一五”期間,高校教育體制與市場用人機制接軌的實質性破題,讓那些困擾大學生就業的難題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王旭東1)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