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政府決心解決看病貴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8日 17:38 來源:
    專題:200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在即將過去的2005年,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從前幾年的加速增長階段轉向穩定增長階段,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明顯增強,為“十五”計劃畫上圓滿句號。

  中共中央政治局25日召開會議決定,近期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今年的工作,謀劃2006年經濟工作。面對良好形勢,迎接新的挑戰,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紮實工作,妥善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國民經濟平穩協調發展,中國巨輪破浪前行

  “今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時期之一,表現為宏觀經濟運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和較低的價格上漲,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這樣評價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堅持“雙穩健”基調,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嚴格控制投資增速,努力調整國際收支狀況。這一整套“組合拳”扭轉了經濟從偏熱狀態向過熱狀態加速的勢頭,使國民經濟在高位平臺上繼續穩定增長。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于2003年一舉躍升至9%平臺後,始終沿著經濟增長週期的上升軌道穩健前行。今年前三季度為9.4%,預計全年可望達到9%或略高。

  分季度看,一季度經濟增長9.4%,二季度為9.5%,三季度為9.4%,總體上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並且相當穩定。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這種狀況充分説明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有所提高。

  在經濟總量矛盾緩解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物價上漲的壓力明顯減弱,今年以來物價水平大體保持在2%左右且環比逐月下降;輕重工業增長更加協調,煤電油運“瓶頸”壓力有所緩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增速趨於穩定、結構更加合理,而消費和外貿的增速明顯加快。

  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建設齊頭並進。今年,國家加大了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全面啟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和競技體育迅速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前三季度,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8%,高於經濟增長率;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更是高達11.5%。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活躍,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城鄉市場全面走旺的局面,1月到10月城鄉市場零售額分別增長13.6%和11.2%。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經濟社會平穩協調發展,一方面來自宏觀調控的政策作用,另一方面在農村稅費、國企、金融、科教文衛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不斷取得突破,也對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克服困難,推動中國巨輪破浪前行。

  保持清醒頭腦,妥善解決深層次矛盾

  200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好成績、好局面來之不易。但越是形勢好,越要保持清醒頭腦。我們應當更加深刻地看到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充分估計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拿投資來説,固定資産投資反彈的壓力仍很大,前三季度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持續高於24%且呈逐月加快態勢,施工項目及到位資金增幅均維持在同樣高位;而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的行業被抑制後,另一些具有此類問題的行業又冒了出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部門和行業還出現了産能過剩的問題。在前兩年投資盲目擴張的衝動下,目前已初步形成超出有效需求的生産能力,造成生産增速放緩,效益下降,産品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困難,而一些項目仍在上馬。10月底行業統計數據顯示,電解鋁行業125戶生産企業中已有39家停産,55戶凈虧損;1900多個水泥企業處於虧損和微利局面,上半年行業利潤下降77%。中國今年鋼産量將達3.32億噸,産大於需。汽車、平板玻璃、化纖甚至包括電力等行業也隱含著此類風險。

  對外貿易順差連創新高的同時顯露隱憂。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比上年提前兩個月突破萬億美元。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4萬億美元,進出口順差900億美元左右。貿易高度增長,給經濟帶來了充沛動力,也帶動了外匯儲備的超常規增長,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極易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國際收支不平衡成為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

  國際油價和其他初級産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值得關注。今年以來,由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飆升,我國成品油價格不斷跟漲,各地在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下紛紛上調了水電等價格,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

  雖然國內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繼續平穩回落,但值得指出的是,我國CPI目前統計中,服務類和資源類商品的權重過低,其價格變化並未得到適當反映,此外水、電、燃氣、交通等公共服務價格及石油等能源價格因其受到管制,其短缺程度也未能反映在價格中。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當前居民對物價的滿意度逐季走低,通貨膨脹預期較強。

  這一切表明,在多種因素作用下,中國經濟仍然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我們應當把這些問題和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把相應的政策措施考慮得週全一些,妥善應對錯綜複雜的形勢變化。

  居安思危,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加強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十一五”期間的一大亮點,而2006年作為開局之年,必須要有良好的開端。當前經濟增長效率比較低,能源、資源消耗都比較大,這是一個既長期存在又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2006年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實現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將會成為2006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經濟學家指出,“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繼續實行,將成為宏觀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集中體現。

  不過,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與政策停滯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指動態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要根據經濟形勢的具體變化,注重增加靈活性和針對性,適時、適度地進行微調。

  其實,一些宏觀經濟部門的政策信息也已透出此中之意。人民銀行日前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還聲明要“增強政策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注意加強預調和微調”。“預調”和“微調”這兩個詞反映出執行貨幣政策中的“微妙性”和“靈活性”,也頗形象地表達了當前宏觀調控手段的細微變化。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在確保中國經濟這艘航船平穩較快前行的同時,更要讓13億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也提出,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特別強調“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

  種種信息表明,認真解決一些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問題,將成為2006年經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從當前來看,雖然農業生産形勢不錯,但由於糧食價格下降,農資價格漲勢仍存壓力,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城鄉居民中低收入戶生活仍比較困難,而醫療、教育、住房等大項支出又在增加,水、煤、電等必需品價格不斷上漲,生活費用明顯增加,增加了他們的生活困難。

  看病貴,上學難、學費貴等,更是不少群眾面臨的難題。由於這些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關係到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從體制上和制度上加以認真解決,在投入上、經濟佈局上要予以充分考慮。

  對2006年工作安排,25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指出,尤其要認真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切實抓好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扶貧開發、加強安全生産、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促進社會和諧,保持社會穩定。

  新的起點,新的任務。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上來,毫不放鬆地做好今後經濟工作,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為實現“十一五”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