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建設節約型農業七大重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4日 08:48 來源:
    專題:建設節約型社會

  經濟日報消息: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增大資源消耗的強度。我們面臨人口不斷增加、資源約束突出、環境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發展節約型農業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近日,就建設節約型農業的有關問題,記者採訪了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

  記者:請您講講建設節約型農業具有哪些重大戰略意義?

  張寶文: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中,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認真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在保障農産品供給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當前,農業自然資源相對短缺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著力發展節約型農業,保護和利用好農業資源,逐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在農業生産、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厲行節約,建設節約型農業,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生産普遍存在的投入品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農業效益,實現節本增效,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農村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農業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主要紐帶,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環節。加強節約型農業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清潔生産,合理施肥施藥,加強秸稈、沼氣等物質資源綜合利用,開發風、光、水等農村可再生能源,對於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記者:建設節約型農業的具體目標和總體要求是什麼?

  張寶文:建設節約型農業,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緊緊圍繞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和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強化節約意識,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手段,結合農業區域資源特性,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保護農業資源,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創新和推廣農業技術,建立健全推進節約型農業建設的體制和機制,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建設節約型農業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局,統籌安排好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各項工作,編制完善相關規劃,加強宏觀指導,提高生物、工程、農藝、農機、材料技術的集成應用水平,大力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施藥、灌溉與旱作農業、集約生態養殖、沼氣綜合利用、戶用高效爐灶、秸稈綜合利用、農機與漁船節能等“十大節約型技術”,促進我國農業儘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目標。

  記者:近期建設節約型農業的重點是什麼?

  張寶文:概括起來講有七大重點。

  一是穩步提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

  要加強耕地質量管理。組織開展耕地地力的全面調查,建設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實現耕地質量的動態管理。要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大力推廣綠肥種植、秸稈覆蓋、過腹還田等耕地培肥和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中低産田改造步伐,完善田間水利、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繼續推進傳統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復種指數,充分挖掘土、水、光、熱等資源的利用潛力,鼓勵發展低耗能設施農業,提高耕地的綜合産出效率。

  二是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要結合不同旱作地區的現實條件和技術應用基礎,有針對性地推廣深耕深松、集雨蓄水節灌、“坐水種”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篩選和推廣一批耐旱性強、産量高、質量好的農作物品種,因地制宜地確定種植結構,加快坡耕地治理,提升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旱地綜合生産能力。同時,要認真抓好田間灌溉節水,加強農渠、毛渠等灌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節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

  三是不斷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要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行動。這項行動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關部門支持、基層部門高興、廣大農民歡迎。下一步,要在合理選用肥料品種、優化施肥結構上下功夫,把握施肥時期,改進施肥方法,促進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復混肥向專用型配方肥方向轉變。要積極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強選擇性的農藥和新型施藥器械,改進施藥方法,加強技術培訓,減少農藥使用量,力爭在2─3年內使我國有機磷類高毒農藥用量減少1/3左右,農藥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普及應用種子精選分級、包衣、藥劑拌種等加工處理技術,提高種子質量和良種供應能力。全面推廣應用主要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力爭在兩年內新增推廣面積2000萬畝,實現節種20%。

  四是切實抓好農業裝備節能工作。

  隨著中央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民購機熱情空前高漲,農業機械化水平將有一個大的發展,因此,這方面的節能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計降低以農業機械為重點的農業裝備能耗。加強農業裝備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後農業機械和漁船設備的更新換代;積極開發和推廣磁化節油、燃油添加劑等節油産品和複式聯合作業機具等節能農業機械,減少作業環節和作業次數,降低單位農産品生産能源消耗水平。

  五是大力發展集約生態養殖業。充分重視和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是我們建設節約型農業的一個基本前提。大力發展集約生態養殖業,就要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綠色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穩步推進綠色高效生態養殖小區建設,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在草原禁牧、休牧和輪牧區,大力推廣舍飼、半舍飼圈養技術模式;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推廣高效、優質、集約化的生態水産養殖技術,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六是鞏固提高農村可再生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水平。在我國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潛力明顯,前景可觀,對於緩解國家能源壓力,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近期看,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加強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南方地區重點發展“豬─沼─果”能源生態模式,北方地區重點實施“四位一體”和“五配套”能源生態工程,爭取在兩年內全國新增農村戶用沼氣500萬戶左右。要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農村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綜合開發農作物秸稈産業,加快養殖業廢棄物綜合治理,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技術,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提高農村生産生活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七是加強鄉鎮企業節約生産工作。

  當前,擺在鄉鎮企業面前的任務,就是要深化結構調整,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抓好輕工、化工、冶金、有色金屬、建材、煤炭、電力以及農産品加工等行業的節能降耗與清潔生産。在工業相對集中區域,組織開展節能降耗、清潔生産示範區創建活動。

  記者:農業部門在建設節約型農業方面有哪些主要舉措?

  張寶文:一要明確責任,切實加強領導。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貫徹國務院《通知》精神,進一步提高對建設節約型農業的認識,結合本部門、本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紮實推進節約型農業建設。

  二要制定完善規劃,加強宏觀指導。把加快建設節約型農業納入各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和行業規劃,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抓緊制定旱作節水農業、農作物秸稈和養殖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稻機插育秧等一批農業節本增效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規劃。結合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加快《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建設規劃》、《沃土工程建設規劃》等相關工程規劃的修改完善,逐步形成節約型農業發展規劃體系。抓緊組織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規劃》。

  三要依靠科技進步,構建支撐體系。以“十大節約型技術”為重點,支持一批技術開發項目,加強聯合攻關、創新集成、引進消化和推廣應用。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裝備和應用水平,科學合理使用投入品,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加大“十大節約型農業技術”示範推廣力度。加強節約型農業技術培訓,強化節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積極構建節約型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四要落實完善政策,加強扶持引導。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執行非農佔用耕地的補償制度。研究制定建設節約型農業的相關政策,積極爭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範圍,對農民購買節水灌溉設備、高效施藥機械等給予一定補助,鼓勵淘汰高耗能農機和漁船,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産品。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和採用環境友好型生産技術。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調節作用,在農業建設項目審批、投資等環節,優先考慮資源節約型項目,把節約資源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提高農業節約資源的能力。

  五要健全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構建發展節約型農業的長效機制。加強節約技術檢驗檢測設備建設,不斷改善監控手段,提高監督管理和技術服務水平。定期開展各項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找出薄弱環節,認真整改,努力提高節約型農業建設管理水平。

  六要開展廣泛宣傳,增強節約意識。利用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建設節約型農業的重要意義、主要措施、節約技術以及相關政策,宣傳先進典型和管理經驗,對嚴重浪費資源行為予以曝光。通過宣傳教育,努力增強農業系統廣大幹部群眾和農民的節約意識,提高建設節約型農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共建節約型農業的良好氛圍。(經濟日報/記者 李力)

責編:曉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