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自主創新求索:我國還得跨越自主創新四大障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8日 12:00 來源:新華社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華每日電訊消息: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産業鏈支離破碎 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 競爭環境還欠“公平”

  自主創新求索:我國還得闖四關

  隨著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被提升到了國民經濟發展更高的戰略高度。然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創新”二字絕非易事,我國的自主創新之路還面臨著種種困難和障礙。近日,記者就此對政府、企業、科研各界人士進行了採訪。

  障礙之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缺失,既是我國自主創新要解決的高端問題,又嚴重制約著國內創新活動的展開。

  全國政協委員韓忠朝曾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發明專利授權中四分之三為外國人所擁有;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10家電子信息企業,5年申請之和僅相當於美國IBM公司1年申請的專利數量。

  日前參加“2005中國自主創新?品牌高層論壇”的北京醫藥集團董事長衛華誠説,核心技術的缺乏使我國企業受制於人。以制藥行業為例,我國化學藥品研發水平落後世界先進水平50年,即使發源於中國的天然藥研發水平,也落後20年。國外調查表明,每研製出一種新藥,平均需要10年時間和10億美元的投入。因此制藥是一個“先行者”行業,先行者技術、市場等方面取得的優勢,後來者是很難超越的。

  一種流行的輿論寄希望於“後發優勢”,大意是説後來者可以直接利用前人開發並試驗成熟的技術,少走彎路。對此,衛華誠説,世上沒有便宜可撿,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越來越注重技術保護,以維護自身利益,我國高新技術産業面臨日益嚴重知識産權壁壘。

  他主張,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創新研發必須由政府主導,集中力量,整合各方面資源,力爭取得關鍵性突破。

  障礙之二:産業鏈支離破碎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批評國內的科研─應用轉化過程説,很多企業甚至院校,都把産學研一條鏈從頭做到尾,這種“小而全”的模式分散了社會資源,難以産生重大突破和規模效應。而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同層次的機構專注于産業鏈上、中、下游某些環節的研發,分工明確,因而做得更專業。

  衛華誠舉了國外一家大型藥品公司的例子。這家公司銷售大量新藥,但總體看,其40%的銷售是賣其他公司的藥品,而且多是一些小企業的産品。這些藥品多是該公司本身沒有研發出來的,或是研發某些環節缺失的。這樣,大公司節省了大筆研發費用,而小企業則利用了大公司的品牌和銷售渠道。這體現了一種科學的合作機制,雙方在價值鏈上有效地整合了資源,提高了創新轉化效率。

  梁桂指出,儘管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中小企業創新研發的效率常高於大企業,但有研究顯示,創新不僅僅是小企業在種子發芽過程中産生的,分工合理、結構流暢的産業鏈才是技術創新的溫床。競爭者之間、採購商和供應商之間、産學研之間互相推動,發揮的效益遠遠高於一個孤島式的企業。

  衛華誠説,我國很多行業的産業鏈支離破碎,有大量空白沒人填補,另一些環節卻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他從另一個角度提醒説,要防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倡導引發新一輪的盲目投資。自主創新需要多方面的客觀條件,不是單憑衝動和“燒錢”就能達到的。各地必須實事求是,對自身的能力和特點有清醒的認識,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據此作出科學的規劃,合理的佈局。如果像當年發展電解鋁、水泥産業那樣“颳風”,一擁而上,將來勢必導致大量失敗。

  障礙之三: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

  缺錢──這是許多有創新願望的民營企業最大的抱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郭勵宏不久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企業自主創新急需大量資金,但無法及時便利地從合法的金融機構獲取,因此一些民營企業只好通過地下錢莊來解決,這種做法合情、合理,但不合法。

  “讓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如果不進行融資體制的改革,無疑是讓企業做無米之炊。”郭勵宏表示。

  郭勵宏認為,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自主創新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現有企業研究開發,實現創新;另一種是新的風險企業的開發創業的矽谷模式。由於體制的原因,目前我國這兩條主要途徑全部嚴重堵塞。

  他指出,現在我國的風險投資一半以上是外資,我們自己的風險投資搞不起來,就因為基金的形成機制還沒有形成。國際上已證明最有效的“有限合夥制”,我們還沒有。最後的退出機制,國外最基本的是股票的櫃臺交易,我們沒有這樣的規定,只搞了一個中小企業股票交易板塊,小企業資産規模多是4千萬元以下,而上市公司資本規模要5千萬元以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用這種集中的股票交易所來解決小企業的融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體改司司長范恒山也認為,必須改變當前我國企業間接融資比重過大的狀況,積極發展直接融資。

  在國內資本市場面臨諸多發展困難的前提下,財政部政策研究所所長賈康呼籲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一是構建一種商業銀行對於科技研發、自主創新活動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二是用好財政貼息、財政支持之下的政府目標信用擔保體系等政策性金融金融工具。

  障礙之四:競爭環境還欠“公平”

  當被問到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目前最需要怎樣的外部支持時,吉利公司董事長李書福只説了兩個字:公平。

  讓李書福不滿的是,民營企業自主創新還有不少障礙和歧視。他説:“以汽車行業的研發為例,國有企業有人拿了國家大量資金,研發新型動力汽車。錢花光了,還沒做出來,最後找民營企業商量,幫他們搞混合動力。像這樣的情況,我們民營企業就很少得到支持。”

  如何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氛圍,也是寧波市副市長余紅藝關心的問題。她説:“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政策不平等,這是妨礙國內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最大的障礙之一。我在下面調研一次,企業就攻擊我一次:為什麼外資企業人力成本都可以進行稅前抵扣,而內資企業不行?這些話喊了多少年,就是解決不了。”

  賈康認為,要營造公平的企業創新環境,要注重按照科技含量的高低來確實政策優惠導向。可以預見,在實行企業所得稅內外資企業並軌之後,實際上一些掌握著高科技的外資企業照樣可以得到原來的優惠,但那是憑著自己的技術得到的,是和同等條件的內資企業在一個平臺上運行。

  由“公平”談到政府定位問題時,余紅藝説:“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建立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應儘量減少直接干預企業具體的經濟活動。”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