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與人民同行 與時代同進 寫在中國記者節前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7日 22:14 來源: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周瑋 李斌)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肩負正義與責任,心懷真誠和勇氣,數十萬新聞記者謳歌時代,記錄歷史,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印。

  關鍵時刻我在場”

  到第一線去,到現場去。這是記者的職業要求,也是許多新聞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對人民日報記者趙亞輝而言,近6年的記者生涯是如此飽滿:隨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前往大西洋海域執行我國首次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遠洋測控任務;作為中國地震救援隊一員赴伊朗、印度洋地震災區;與中美聯合冰川科考隊前往喜馬拉雅山進行30多天的冰川採訪,全程報道我國珠峰復測的全過程……自然環境艱險、生活條件惡劣、身體狀況不佳,克服!只為--親歷重大事件、見證歷史瞬間、記錄動人一刻。“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新聞事實的真相,才能和被採訪對象面對面、心貼心,才能使自己感動,才能激發熱情,産生靈感,采寫出‘三貼近’的新聞作品。”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人甘冒生命危險去追求。

  長沙晚報記者程放軍被譽為“追逐洪峰的新聞記者”。20世紀末,湖南5年遭遇4次大洪水,他都是第一個上前線,最後一個撤回來。抗高溫、睡大堤、餓肚子,他都經歷過;受傷、暈倒,也不下“火線”。他采寫的《愛民情》《敢死的許春華》等稿件受到好評。“正是現場目擊的手法,使我筆下的搶險戰鬥如此打動人。”

  當新聞人為履行職責而身陷危難時,他們的職業精神中升騰起一種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中央電視臺時政部徐少兵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不下火線,臉上挂著血堅持工作,確保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新聞的正常播出;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普窮前往水災災區採訪,途中遭遇洪水,道路被沖毀,汽車被困水中,他從車窗爬到車頂獲救之後接著趕往災區;新華社記者黃敬文赴巴格達任攝影記者,炸彈在十米開外爆炸、遭當地人圍攻,都不曾令他退卻,10個月間發回圖片近千張;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洪琳,連續跟蹤報道中國工程人員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遭襲擊及在巴遭綁架事件,採訪斯裏蘭卡海嘯災區災情及重建情況,他説:“‘關鍵時刻我在場’是記者的職責,記者就要站在他該在的地方,危險應該是他在選擇這個職業前考慮的事情。”

  只要實實在在為百姓服務,新聞的天空廣闊無邊”

  “記者”是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敏銳的洞察力、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記錄和播撒人間真情,為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而奔走呼喊……

  對典型人物的關注,是新華社記者張嚴平多年來不變的堅持。她采寫的上海某公司一位普通職員陸幼青的報道《永遠的向日葵》,描繪了絕症折磨下人性的樂觀、堅強與自尊;《一位老人與300名貧困學生》報道了白芳禮老人蹬三輪車掙錢支教的感人故事。郭秀明、汪洋湖、張雲泉、王順友、楊業功……她用心寫出的一個個新聞人物,樸實而又非凡,不知感動了多少人。正如讀者所言,是精神的光芒,令她筆下的普通人熠熠生輝。而她卻説:“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燃燒點,對於我,記者這個職業最讓我神往、讓我一直停不下腳步的,是它讓我有機會走進一個又一個優秀的、高尚的、平凡而偉大的心靈之中。我寫出他們,不僅讓更多的人因為他們而感動和受到激勵,同時,我的生命也在他們的心靈中得到豐厚的滋養。”

  當得知溫州市有數千名中小學生因貧困而失學或面臨失學,溫州晚報記者鄭雪君便下定決心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週密策劃後,溫州晚報推出了“不讓一名貧困生失學”結對助學活動,活動開展4年來為1萬多名貧困生解決了上學費用。“我從來沒有把新聞工作僅僅當成寫幾篇新聞稿來對待,而是把它當作一項崇高的事業去追求,我將自己的工作崗位看作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好崗位。”

  “能夠做好每一件簡單的事就是不簡單,能夠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抱著這樣的信念,遼寧電視臺記者吉永成從業12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農村採訪中度過,鑽牛棚、睡大炕,跑遍了全省100個縣(市、區)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累計有5年和農民兄弟一起過年,被百姓稱為“鐵腳記者”。“要想當一名好記者,你就要多跑農村,多吃苦,去沒人願意去的地方。”

  “有難事兒,找王幫辦!”--這個讓許多哈爾濱市民如此信賴的“王幫辦”,就是黑龍江日報集團生活報的記者王海臣。2003年6月,一個人一個熱線電話,王海臣開始了和百姓的親密接觸,之後“王幫辦熱線”專欄又擴成“王幫辦工作室”專版。兩年間他接聽熱線1.8萬餘個,救助各類弱勢群體1300余人。關注老人、孩子、殘疾人、下崗職工、農民工、服刑人員,解決百姓的難題,架起政府與百姓間溝通的橋梁,王海臣説:“只要實實在在為百姓服務,新聞的天空廣闊無邊。”從甘肅省廣電總臺記者韓亮為需要救助的特困家庭募捐、呼籲的身影,重慶電視臺記者王安禮的鏡頭裏街頭巷尾的好人好事、百姓生活中的陽光與快樂,工人日報記者肖樹臣筆下《鄭州黑心老闆年關大逃亡》等一系列為農民工維權的報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新聞人心底翻涌的對人民的最深沉的愛。

  “做社會發展的了望哨,做時代前進的清道夫”

  有人將新聞人比做社會的雷達與監測器。他們不僅以文字、圖像、聲音追蹤、記錄著社會的進步,也反思與警示這社會的缺陷與不公,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責。

  廣州日報記者關雅文,常將筆鋒指向生産行業中不為消費者所知的灰色地帶:2002年連續6篇《家電維修還有多少貓膩沒揭開?》系列報道,2003年《麵粉廠家不敢吃麵食》《雞精標準豈能保護落後?》等數十篇系列報道……有關部門對這些報道做出回應,重新出臺政策,規範行業發展,許多不利於消費者的生産行業“潛規則”得以改寫。“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越強,所做的新聞報道才越有力度和深度,影響力才會更大。”

  從2005年3月起,中國青年報記者洪克非連續發表了調查性報道《一個公民從遇車禍到凍死路邊的悲慘5天》《誰把張衡生推上了死亡之路》《精神病人違法究竟由誰擔責》,從29歲的張衡生凍死路邊的偶然事件,探尋政府對流浪人員的救助能力及方式,分析指出國家救助措施尚需完善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關部門遂醞釀為精神病人救助立法。

  “做社會發展的了望哨,做時代前進的清道夫”,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對記者責任如此界定,也如是踐行。他撰寫的《尷尬的阻擊戰》一文,以雙匯冷鮮産品在湖北市場遭遇阻擊為由頭,揭示這一現象所體現的封閉與開放的觀念衝突、官本位與企業本位的衝突、依法行政執政為民理念與職能部門“權力尋租”行為的衝突;評論《正視這份恥辱》,以犀利的筆調批評某些地方政府的信用缺失,鮮明提出政府信用問題,在海內外産生了廣泛影響。

  羊城晚報記者李宜航説:“記者,應該是這個社會的推動者--推動文明進步,推動物質發展,推動和諧構建。”他也常抓住“推動”二字做文章:與同事暗訪出租屋,推出了《出租屋藏污納垢大揭秘》的系列報道,拉開了廣州市整治出租屋的序幕;&&采寫了《給廣州人挑挑刺》的系列報道,矛頭直指行人亂穿馬路、隨意吐痰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廣州隨即掀起了聲勢浩大、效果顯著的“除刺行動”。

  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進。此刻,在全國各地,有無數大事小情正在發生著,無數新聞人為之忙碌著。他們以激情與執著,為“記者”二字注入著更加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完)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