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三條“繩”捆著百姓錢袋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5日 13:56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世界銀行11月3日發佈的《中國經濟季報》顯示,包括消費在內的國內需求在第三季度加速增長,使經濟增長率保持9.4%的高水平。其中,曾經受到2004年緊縮措施影響的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在今年開始復蘇,並在最近幾個月保持10%至11%的同比增長率。(11月4日《中國經濟參考報》)

  《中國經濟季報》顯示的這組數字,乍一看真的讓人眼前一亮: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馬車”奔跑起來了。然而,細一想對此還要謹慎地樂觀。世界銀行的這份文件在談到今年以來中國消費支出開始增強後,話鋒一轉,指出,儘管如此,中國的消費支出仍然不足以替代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毋庸置疑,世界銀行作出的這一判斷是準確的。筆者可以拿出三個根據來支持這一判斷。

  其一,教育的高收費使普通百姓不敢把積蓄用於改善生存條件的消費。目前家庭的教育費用究竟有多高?對家庭生活影響究竟有多大?安徽省城調隊日前對某縣子女教育費用支出調查的情況表明,一個大學生的年培養費達到了13690元。若按該縣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668元計算,農民18年的收入才能培養一名大學生(10月31日《安徽市場報》)。祖祖輩輩吃沒文化虧的中國農民,大多都橫下一條心: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其實城裏的普通工薪階層和一般勞動者,面臨教育的高收費,嚇得照樣不敢把積蓄用於改善生存條件的消費。

  其二,醫院看病貴、藥品價格高,嚇得百姓不敢把錢用於日常改善生活。人吃五穀雜糧,誰都可能生病。普通百姓一旦生了一場大病,幾年的積蓄加起來都送醫院去也未必夠用。所以百姓中的許多人都需要自己預留必要的看病、吃藥錢,這筆錢是“救生錢”,是“保命錢”,誰敢拿出去用於日常消費?不要説農民,就是城市普通工薪階層甚至包括低職務公務員,也同樣面對著醫療費用過高的經濟壓力,沒辦法,只好削減日常消費支出。

  其三,大多數人養老問題成了後顧之憂,嚇得百姓不敢把錢用於改善生存條件的支出。現在的中年人基本都是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將來的情況是一對年輕人贍養四個老年人。怎麼得了!雖然有微弱的預示信號:未來要實行社會養老,但百姓還沒有看到足以讓他們放心的保障實體。過去寄希望於養兒防老的普通百姓,現在大多寄希望於儲蓄防老。

  以上三點,實際上都是社會保障問題。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普通百姓就一天不敢把積蓄拿出來正常消費。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顯然任重道遠。有資料顯示,中國目前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基本醫療保障,城鄉困難群體沒有制度化的社會救助(11月4日《經濟參考報》)。形象點説,教育高收費、醫藥高價位、養老無保障,像三條“繩子”捆著百姓的錢袋子。要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政府必須解開捆著百姓錢袋子的這三條“繩子”。 (羅天柱)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