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焦點訪談]創新的天空──落實科學發展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4日 20:05 來源: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11月4日播出):從1958年至今,我國直升機生産經歷了從直5、直8到直11型的飛躍,從仿製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研發,每一步都體現了我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精神。

  1958年,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直升機直5型直升機試飛成功,直5型直升機完全按前蘇聯的設計圖紙進行仿製。1969年,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和昌河飛機製造廠在景德鎮成立。

  1976年,直8型直升機的研製在景德鎮啟動。這種大型機型,當時只有幾個國家能造。研發人員對直8機的設計和製造過程基本一無所知,僅有一架從國外引進的樣機。為啃下這塊硬骨頭,技術人員們想盡辦法,並最終實現56項專用技術的突破。1985年12月11日,直8型直升機首飛成功。目前,這種大型直升機已廣泛用於飛行訓練、軍事演習、搶險救災和科研試飛當中。



  在直11型直升機研製之初,為提高研製水平,曾考慮與國外大公司合作,但對方提出高達一億元的“入門費”,而直11機的全部研製費用只有八千萬元。自主創新的重任落在了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和昌河飛機製造廠研製人員的身上。經過不斷努力,直11終於研製成功。據統計,直11在設計和製造工藝上共有103項技術創新,創下了我國直升機研製領域的多個全國第一。它是軍民兩用輕型直升機,也是我國第一個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直升機。

  雖然我國直升機總體水平比世界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中國航空工業和其它工業的水平會不斷騰飛。

  [詳細內容]

  主持人 敬一丹:

  您現在在屏幕上看到的這個鏡頭是一個老鏡頭,這個鏡頭是1958年拍攝的,這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架直升機試飛成功的畫面。這架飛機雖然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但卻是仿製前蘇聯的。幾十年過去了,中國人怎樣從仿製到生産出自行研製的直升機呢?

  (2005年11月3日 記者登上直11警用型直升機)

  喻曉軒 記者:

  現在我坐著直11型直升機已經飛上了藍天,我感覺這個直升機飛得很平穩,直11型直升機是一個既可以用於軍事,又可以民用的兩用輕型直升機,它是我們國家第一個自行設計製造,並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直升機。

  解説:

  1994年12月30日,直11型直升機首飛成功,這是中國航空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為了這一天中國人等待了幾十年。我國的航空工業是從解放以後發展起來的,1958年按照前蘇試圖紙,中國人仿製的第一架直升機──直5型直升機試飛成功。1969年,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和昌河飛機製造廠在江西景德鎮成立。1976年,在景德鎮開始了直8型直升機的研製。直8型直升機目前仍然是亞洲噸位最大的多用途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13噸,內部可以並列裝下兩部吉普車,當時只有美國、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製造這種大型直升機。

  楊鋤非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 原直8型號總工程師:

  國家當時的指導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洋為中用。

  記者:

  它跟直5比起來,直8研製的這個路子實際上有很大的一個區別了?

  楊鋤非:

  對。直5我們完全是按照當時蘇聯的飛機一絲不茍地、一點也不能動地照抄過來的,依樣畫葫蘆全部照抄過來的。而直8是引進為參考,咱們自行再進行設計出來的,這完全不一樣的。

  解説:

  那時楊鋤非和他的同行們僅有的只是一架從國外引進的樣機,對直8機的設計和製造過程基本上一無所知,整個研製工作都是在摸索中進行的。這個位於直8機頂部的巨大部件叫槳轂,是影響直升機飛行和安全的關鍵部件,它的加工精度要求相當高,有些零件必須精確到0.02毫米,也就是説必須控制在一根頭髮絲的四分之一的範圍之內,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個廠家做過這樣的部件,為啃下這塊硬骨頭,技術人員們想盡了辦法。

  記者:

  那麼整個當時這個主槳轂從研製到最後做成,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林培明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原直8型號總工程師:

  主槳轂的研製是跟直8機同步的,從開始一直到研製出來,設計定型,整整花了18年的時間。

  記者:

  18年。

  林培明:

  非常艱難。

  楊鋤非:

  當時的條件比較有限,廠房也不多,我們的辦公樓沒有,我們的辦公室沒有,我們搭了竹棚子,蓋了油氈紙,冒著40多度的溫度,就在工棚裏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地在幹,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幹,那時候有不少同志把床舖、被褥都搬到了工房裏面來,下決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直升機事業搞上去。

  解説:

  直8機的研製可以説是“十年磨一劍”。1985年12月11日,直8型直升機首飛成功。目前,這種大型直升機已經廣泛應用於飛行訓練、軍事演習、搶險救災和科研試飛當中。

  記者:

  由於有了研製大型直升機的經驗,直11型直升機從1991年開始研製到1994年首飛成功,只用了4年的時間。如果説直8型直升機的研製走的是一條從引進到消化吸收的道路的話,直11型直升機的研製則是從消化吸收進一步走向了自主研發,而這條自主研發的道路最初是被一筆“入門費”逼出來的。

  解説:

  在直11直升機研製之初,為提高研製水平,曾考慮過跟國外大公司合作,朱其寶當時就參加了跟這些國外公司的談判。

  朱其寶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 原直11型直升機總設計師:

  技術上的問題(談的)都挺順利,一到了商務談判,除了研製費,按照各家的分工承擔的任務來分攤以外,另外對方還要求我們付一定的“入門費”。

  記者:

  什麼叫“入門費”?

  朱其寶:

  “入門費”就是説,啥活沒幹,你先交學費。

  解説:

  當時直11機全部研製費用只有8000萬人民幣,而對方要的所謂“入門費”卻高達一個億,這筆中國人交不起的“入門費”最終成了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動力。

  朱其寶:

  所以後來國際合作這個想法就斷了這個念頭了,要奮發,因為我們自己不是零,我們通過直5、直6、直7、直8、直9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認為我們不是零,我們能用自己的力量能夠把這個型號搞出來。

  解説:

  從直5到直8,再到直11,不僅僅是數字的遞增,更是技術上的跨越。

  吳希明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

  到直11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整個直升機的研發都是自主來做的,包括我們要建立完整的從型號産品角度研發的管理過程、研發的分析軟體、研發的實驗辦法,包括産品的研發出來全部都是自己做的,那麼就等於是我們要按照直升機研發程序建立一個完整的研發體系。

  解説:

  這樣的重任落在了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和昌河飛機製造廠研製人員的身上,他們分別承擔了直11型直升機的設計和製造任務。自主研發的道路是艱辛的,他們需要持續的努力、不斷的創新。

  據統計,直11型直升機在設計和製造工藝上共有103項技術創新,創下了我國直升機研製領域的多個全國第一。直11機機身外形的設計和製造在國內第一次運用了計算機輔助技術,它徹底改變了直升機傳統的設計和製造模式;直11機的旋翼系統也是國內第一次全部採用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製成。直升機的旋翼相當於飛機的兩個翅膀,它為直升機提供升力,是其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在此之前我國直升機的旋翼系統大多是用木頭或金屬製成的。

  朱其寶:

  這部分設計技術是很複雜的,國外各個公司都把它作為本企業一個絕密的資料,從不外泄。我們通過“六五”(計劃)、“七五”(計劃)將近十年的時間,把這個技術給拿下來了,那麼最後試飛結果也表明這副旋翼系統是很不錯的。

  解説:

  作為軍民兩用直升機,直11型直升機在投入市場之前還經過了嚴格的測試,它又是國內第一個試飛所有風險測試科目的直升機。

  丁儀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 原直11型直升機總設計師:

  它是飛機到一定高度之後,在一定要求、一定速度下它關閉發動機,這時候它在兩三秒當中要進行下一步的動作,使飛機安全的著落,所以這一類我們叫做高風險,叫回避區一個包線的驗證。所謂回避區也有叫做死亡區,我們經過考核之後,應該講完全證實了這架飛機具有非常好的安全使用性能。

  朱其寶:

  狂歡啊,高興得簡直不得了,跳啊這樣,這是我們自己研製出來的,從我們手裏把它送上天的。

  記者:

  直11型直升機從首飛成功到現在,技術創新從來沒有停頓,不斷的創新給他們帶來的是更多的産品和更加廣闊的前景。在我身邊的就是直11家族的新成員,從機身“公安”這兩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它是直11的警用直升機。那麼我們看看這個警用直升機它都有些什麼樣的裝備。這個裝備叫做電動絞車,它一次可以承受160公斤的重量,也就是説吊起兩個人肯定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是揚聲器,而這個是探照燈,看來這架直升機可以夜間工作。有了這樣的裝備,我們公安人員執行任務起來應該説是如虎添翼了。我們身邊這架直升機是不是直11的又一個新成員?

  周金虎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直11型號工程師:

  對,這是我們直11的武裝直升機。

  記者:

  直11的武裝型直升機。

  周金虎:

  對,這是在我們直11基本型的基礎上加改裝了一些武器火控系統形成了一個直11新型的武裝直升機。

  (字幕提示):

  目前,直11型直升機交付使用37架,完好率95%,出勤率99.9%。

  主持人:

  從一絲不茍地仿製到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中國飛機製造業的創新一直沒有停飛。目前,我國直升機的總體水平比世界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期間,中國的直升機工業將在繼續開發創新中發展,推出一系列新型直升機,比如醫療救護型直升機、電力型直升機。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們自己的飛機會在藍天上寫下更多的“中國創造”。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