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央視網評] “神六”升空慶賀之後當三思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4日 17:54 來源:
    專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連日來,“神六”成功發射升空,舉國歡慶,億萬人民紛紛用不同的形式慶賀這一盛事、喜事、大事。

  當然,中國人實現了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非凡壯舉,是經濟實力大幅提高的有力見證,理當慶賀。然在此,筆者仍要“固執”地潑潑冷水,那就是慶賀之後更應迅速地冷靜下來,及時總結經驗,找準今後發展的著力點、制高點和興奮點。具體當表現為三思。

  一思差距。儘管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且從1992年至今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便走過了美、俄等國三四十年的研究時間,但離美、俄等航天事業發達的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只有正視這種差距,才能發現問題,找出不足,急起直追。

  何況,時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稍有停滯,便會落後。航空事業的發展,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加上人類本身對浩瀚宇宙的好奇和渴望,包括歐洲和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不斷地探索太空奧秘,期待在太空中插上自己民族的旗幟,這種壓力也迫使我們不能陶醉於昨日的輝煌。

  二思效益。太空探索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是最長久、最有生命力、最能造福於民。 據悉,美國的航空事業便一直走商業化道路,2000年航天民用項目的總收入約為650億美元,而到2010年,美國航天資産將達到5000億至6000億美元;到2020年,美國航天工業的産值將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10%到15%。這種可觀的“航天經濟”又反哺了航天事業的發展。

  而俄羅斯從2001年至今,已經做了3次太空旅遊生意,賺得了鉅額的預算外資金。

  據了解,“神六”研發成本是25億美元。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回研發成本,併為下一次“飛天”注入新的動力,顯然是擺在“航天經濟”門前的一道坎。因此,關注航天的經濟效益應提上議事日程,並以此帶動民用高科技産業的跨越式前進。

  三思普及。航天技術的落腳點是一項造福於民的工程,理應有民參與。因而大力普及航天科普知識,讓普通百姓了解航天技術的實用價值,這是推進航天事業的有力保障。可事實上,我們的航天事業還處於政府熱、百姓冷的尷尬境地,普通百姓只是單純的“看客”,這不利於激發全民的積極性。

  成績只能説明過去,未來仍需努力。“神六”亮劍蒼穹,這既是驕傲,但更是一種新的起點、新的契機。對此,我們當“勝不驕,敗不餒”,理性對待,把握機遇,乘勝前進,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作者:寶慶邵陽陸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