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青年報]科學發展觀與當代青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9日 22:02 來源:
    專題:十六屆五中全會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10月8日至11日中共中央正在舉行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像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強調的:做好“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關鍵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青年是成長的群體,青年是發展的群體。青年人期待著發展的機遇,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發展的機遇。認真學習、正確認識、深入領會科學發展觀,對於正在成長、發展中的青年人來説很有意義、十分重要。

  一

  發展是硬道理,這是鄧小平同志總結新中國成立後幾十年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提出的指導中國社會前進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指導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的大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

  發展是硬道理,世間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這也包括了對發展這個道理本身的認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出現和遇到了一系列的新問題、新挑戰。圍繞著如何實現又快又好、可持續的發展,我們黨繼續進行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説,在堅持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解決“什麼是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的重大問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對於科學發展觀,筆者認為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理解和體會: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顯現階段性特徵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進入新世紀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實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實現了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翻兩番,2003年中國人均GDP達1000美元。從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普遍情況看,處於這樣一個發展水平的社會往往是,既有巨大的發展動能,又有多種問題和風險;既處於加快發展的機遇期,又處於多種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我國的情況也不例外,在持續多年大發展之後,也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在擴大,就業壓力增大,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擺在了面前。這些問題有許多恰恰是發展中帶來的,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我們就不能更好的發展。

  其次,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入思考發展的內涵和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基礎薄弱,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迫切的任務是改變當時的貧困面貌。發展,快速的發展,是全黨全民的共識。然而,隨著發展,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新的問題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發展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發展的結果應當怎樣分配和享有。人們終於意識到,發展本身並不是目的,發展是為了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進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在實現了經濟發展之後,人們還要進一步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實現更廣泛的社會權利與自由,還要建立起更加和諧的社會關係等等。總之,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物而是為了人,是為了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在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和總結現代化發展規律性的寬廣視野中提出來的。經濟發展、物質財富是人類普遍的追求。然而,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曾經走過彎路,有過不少經驗教訓。其中一個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深刻的教訓,就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對環境與資源問題的重視,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環境與生態破壞,既造成了發展中的巨大的負面作用,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浪費等問題,又妨礙進一步的、可持續的發展。中國是人口大國而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中國不僅不應當,而且也根本不允許重復西方工業化、現代化的老路。中國只能走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概括起來説,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就是讓中國走上一條注重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的道路、注重以人為本的道路、注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

  正確地認識科學發展觀,也就意味著了解了中國未來將走的道路,也就是了解了青年一代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成長的環境。青年人就應當在現在的學習和實踐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自己的理念,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增長相應的才幹。

  青年人應當認清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搞清楚中國社會未來發展新的增長點在哪。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擴大就業,保護環境等,將是中國未來需要解決的最重大的問題。顯然,青年一代的知識結構、就業取向應當符合這一趨勢。符合了這個趨勢,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有利於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青年人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從重物質到重精神,從重技術到重人文,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規律性的歷史現象。人們必須首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方面的需求,才能轉向思想、文化、藝術方面的追求。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大跨越。未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物質文明大發展的基礎上必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未來的這一領域必定是青年人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

  青年人最敏銳,最前衛。有些青年人把自己的敏銳和前衛表現在了娛樂和追求時尚上面。然而,筆者以為這並不是惟一或最有意義的選擇。如今真正有意義的,真正“酷”的,是環境與生態保護。因為,在綠色的標誌下,人類已經把視角從關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擴大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放于天地之間。今天的青年人應當是有環境意識、綠色意識的新一代,這是真正在為人類的未來思考,這是真正前衛的思想,而青年人是屬於未來的。

  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樹立,這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青年一代的幸運。科學發展觀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了無限廣闊的空間。認清時代發展的方向、把握髮展的趨向,擁有積極的態度,紮實刻苦地努力,青年人就一定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抓住發展的機遇,大有作為。(房寧)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