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窮人經濟學實踐:中國式扶貧加速世界減貧進程 

央視國際 (2005年10月09日 15:16)

    專題:十六屆五中全會

  “世界上大多數窮人以農業為生。因而,如果我們懂得了農業,也就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徐京躍、宋振遠、林峰)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公佈人類發展報告和世界發展指標説,中國成為全球消除貧困的成功“範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增長了5倍,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數億。“十五”前4年,中國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50萬人。

  國際輿論認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解決了如此多人口的貧困問題,本身就是對世界減貧事業的重大貢獻。”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消除貧困面臨的挑戰仍很嚴峻,做好“窮人經濟學”這篇文章任重道遠。

  效應:世界矚目中國“窮人經濟學”實踐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窮人的經濟學》寫道:“一個社會的消費者中窮人太多、富人太富,遲早要出問題。”

  正是帶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説,世界上大多數窮人以農業為生,因而,如果我們懂得了農業,也就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因為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

  2005年4月7日,這是全球扶貧事業中一個具有標誌性的日子。世界糧食計劃署向中國提供的最後一批小麥運抵深圳港。它標誌著接受外國糧食援助25年後,中國正由糧食受援國變為糧食援助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人布朗還發出“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處説,停止對華糧食援助,是因為中國政府已經有能力消除貧困。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人口已從2.5億人減至目前的2610萬人,約佔世界同期貧困人口減少總量的70%。

  與之相應的是,25年來,世界主要農産品增長量20%以上來自中國。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説,目前中國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産品産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國的糧食年産量從3億噸增長至5億噸,實現了主要農産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中國以佔世界不足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0%多人口的溫飽問題。

  2000年聯合國通過的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首要目標就是,到2015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把貧困人口減少一半。

  有關國際組織統計,在最近5年裏,全世界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13億,有10多億人缺乏安全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每天有7.5億人挨餓。而中國在“十五”前4年,絕對貧困人口減少600萬人。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近期表示:“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做的貢獻,給予再高的評價也是不過分的。”

  模式:政府主導下的開髮式扶貧

  回眸中國扶貧“大事記”,從制度層面講,中國扶貧事業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的模式──2001年頒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04年和2005年兩個中央一號文件,推出了一攬子減免稅費、增加投入的惠農之舉。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曾業松評價説,政府主導,體現了經濟學中“守夜人”的公權救濟理念。

  對於中國消除貧困的實踐經驗,劉堅將其概括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全面發展”。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扶貧開發道路。近年來,非政府組織扶貧的影響和作用也越來越大,“希望工程”“光彩事業”“智力扶貧”“巾幗扶貧”“天使工程”等各具特色的社會扶貧形式,給全社會留下深刻印象。

  聯合國《2005年度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全球有18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出現倒退,其中12個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人們發出疑問:多年來,不少國家為何始終跳不出“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的貧困陷阱?

  中國的扶貧實踐給出了答案。單純給窮人“輸血”是不夠的,必須培育出一種自我發展能力。從經濟層面講,中國走的是一種“造血”和“輸血”相輔相成、偏重“開髮式扶貧”的模式。中央財政安排的專項扶貧資金由1980年的1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億元,累計達到1155.8億元。從全國592個扶貧重點縣來看,“十五”前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達23.9%。

  挑戰:消除貧困任重道遠

  必須清醒地看到,雖然全國貧困發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貧開發仍面臨著解決溫飽和鞏固溫飽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目前還有261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人均年收入人民幣668元以下,解決這部分人的問題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是近5000萬剛剛脫貧的人口,自我發展的能力弱,鞏固溫飽的難度很大。

  挑戰之一:貧困人口絕對數量依然很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測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現行標準,即人均年收入低於882元(僅相當於全國農民平均收入水平的1/3),目前還有8517萬人口也屬貧困人口。若按聯合國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費不低於1個購買力平價美元(約折合2.5元人民幣,即人均年收入約900元)的國際貧困標準測算,中國貧困人口就增加到1億人,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當然,由於我國農民擁有個人承包的責任田作社會保障,貧困的概念和內涵與國外有所不同。

  挑戰之二:減少貧困人口的壓力越來越重。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生産生活條件更差的地區,解決這部分貧困人口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據國務院扶貧辦調查,連年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農戶76%生活在山區,有46%的農戶人均耕地不足1畝。目前還有7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調查還顯示,我國減少貧困人口的速度明顯趨緩。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減少1370萬;第二個十年年均減少620萬,“十五”前4年年均減少150萬。一個重要原因是,那些剛剛脫貧的家庭沒有積蓄,稍有變故就容易返貧。

  挑戰之三:貧困群體的弱勢地位更加突出。在貧困人口逐漸減少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目前我國貧困人口與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擴大,貧困群體的相對弱勢地位更為突出。1992年貧困農民的收入上限與一般農民之比為1:2.45,2003年為1:4.12,2004年擴大到1:4.39。劉堅説,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形成明顯反差。要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解決溫飽問題,還要讓貧困群體分享社會進步和改革開放的成果。

  展望:未來發展更加注重均衡協調公平

  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説,“千年目標”提出已經5年,但看看非洲,看看那些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就知道距實現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聯合國全球“千年目標”提出,富國應將本國國民生産總值的0.7%作為官方援助提供給窮國,幫助窮國消除貧困。但實際上,在過去十幾年中,富國對窮國的援助比例不升反降。不公正的全球貿易規則加劇貧富分化,某些富國一邊鼓吹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一邊對來自貧困國家的商品設置貿易壁壘。

  中國正積極參與國際扶貧事業。目前中國正與世界糧食計劃署探討新的合作機制。中國政府已宣佈,將向亞洲開發銀行捐資2000萬美元,設立“中國扶貧和區域合作特別基金”,用於支持亞太地區的扶貧事業和區域合作。

  “十一五”將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立足於全球視野的中國扶貧開發進程將全面提速。

  一些經濟學家分析認為,“窮人經濟學”將是“十一五”規劃的理念之一。 未來5年,我國在追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政策取向將關注增長的均衡、機會的均等和社會的公平”,避免陷入“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貧困陷阱。

  “十五”末期我國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方針。中國政府在全球扶貧大會上已莊嚴承諾:到2010年基本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人們期待著這一歷史時刻早日到來!

責編:馬芳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