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新辦發佈會]介紹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數據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9日 09:27 來源:
    專題:國新辦新聞發佈會匯總

  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大事記
  CCTV.com消息:2005年10月9日(星期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測繪局局長陳邦柱介紹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數據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CCTV.com進行視頻直播和圖文報道。參與評論


  [主持人郭衛民]: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今年我國開展了珠穆朗瑪峰高程數據的測量工作,受到了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國家測繪局局長陳邦柱先生,向各位公佈測量結果,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先生,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張燕平先生。

  現在先請李維森副局長就2005珠穆朗瑪峰高層測量的有關情況做一簡要介紹,李副局長也是國家測繪局珠峰測量小組的組長。

  [李維森]: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時08分,我國珠穆朗瑪峰登頂測量隊登頂測量成功,標誌著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珠穆朗瑪峰坐落在喜瑪拉雅山脈中段,中國、尼泊爾邊界線上,是世界最高峰,其海拔高程舉世矚目。


  [李維森]:1975年國家測繪局、總參測繪局聯合開展珠峰高程測量,精確得到珠峰高度為8848.13米,這一數據一直作為中國對珠峰高度的採用值沿用至今。

  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國家測繪局決定開展2005珠峰高程測量。從2004年下半年起,國家測繪局就開始該項目的策劃及技術方案的設計。方案的基本設計思想是以現代大地測量技術為主,結合傳統大地測量方法綜合確定珠峰高程,同時利用長期積累的豐富的大地測量數據資料開展珠峰及其鄰近區域的科學研究工作。

  [李維森]:國家測繪局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項目指揮部,為組織實施好這項工程提供了組織保障。承擔單位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和受國務院表彰的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抽調了精兵強將,組成了登山測量、GPS觀測、水準、重力、三角交會以及後勤等六個小隊。他們克服珠峰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複雜,嚴寒和缺氧等惡劣條件以及設備故障等不利因素圓滿完成野外測量工作。主要有:布測了30個點的青藏板塊運動GPS監測網、32個點的珠峰GPS控制網,並結合水準測量、重力測量等手段精化該區域大地水準面,精確求定珠峰高程測量的起算點及6個交會點的高程值。5月22日峰頂覘標樹立起來後,6個交會點通過經緯儀、激光測距儀等設備連續進行48小時測量。峰頂測量隊員進行GPS高精度定位,雷達探測儀對覘標處冰雪層厚度進行測量。6月12日全部野外測量數據送抵西安國家測繪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隨即開始了水準測量、GPS定位、三角測量、重力與大地水準面凈化以及雷達測深等數據處理和計算工作。同時國家測繪局還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總參測繪局、武漢大學等專家對計算數據進行了全面的檢測確保成果的準確性。

  [李維森]:2005年7月18日,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項目驗收評審會議。來自科技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中國地震局、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等單位的20名院士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綜合利用現代技術,精確確定珠峰頂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實現了迄今為止對珠峰高程最為精確的測量。方案科學合理、作業嚴格規範、組織實施得力、數據處理方法正確、質量保障、措施有效,精度達到了設計要求。

  2005珠峰高程測量取得巨大社會影響和十分顯著的社會效益,主要是通過新聞宣傳來實現的。正是有了新聞工作者的深入採訪報道,珠峰高程測量受到人民群眾熱情關注和期待,也鼓舞著登頂測量隊員們為祖國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主持人]:現在請陳邦柱局長介紹珠峰測量的結果。


  [陳邦柱]: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工作經過艱苦的外業實測和週密、精確的內業計算及檢驗,獲得了珠峰峰頂的高程數據。經專家評審認為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

  [陳邦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珠峰高程新數據經國務院批准並授權,由國家測繪局公佈。現在我正式宣佈2005珠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為:

  珠穆朗瑪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參數:珠穆朗瑪峰峰頂岩石面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

  原1975年公佈的珠峰高程數據停止使用。

  [陳邦柱]: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位於我國與尼泊爾邊境,長期為世人所關注。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展現了人類對大自然不斷探索勇攀高峰的勇氣和智慧;彰顯了新時期我國測繪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也進一步弘揚了“愛祖國、愛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

  [陳邦柱]:審核國家重要地理信息是國家測繪局的重要職責,測繪國家重要地理信息也是測繪部門工作內容之一。珠峰高程數據作為國家重要地理信息,由國家正式公佈並公開採用,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陳邦柱]:2005珠峰高程測量工作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外交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教育部、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中國登山協會、西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西藏體育局、西藏登山協會等政府部門,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

  [陳邦柱]:在此,我代表國家測繪局,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時也向登頂測量的英雄們和所有參與珠峰高程測量工作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也借此機會向長期以來對測繪事業發展關心和支持的各部門、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陳邦柱]:下面,我願意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回答各位關心的問題。

  [主持人]:下面開始提問。

  [CCTV記者]:剛才陳局長給我們公佈了珠峰高程數據,與1975年相比,降低了3.7米,我想問一下,為什麼會變矮?謝謝您。

  [陳邦柱]:這次公佈的珠峰高程數據與1975年相比,高度降低了。實際上珠穆朗瑪峰地區是一個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這次公佈的是珠穆朗瑪峰的峰頂岩石面的高程,以往我們沒有準確地獲得珠峰岩石面的高程,這次我們是測得了珠峰的冰雪深度,得到了岩石面高程。

  [陳邦柱]:為了使大家對珠峰的雪面高程有個了解,我們也同時公佈了珠峰峰頂的冰雪深度,這將為今後研究珠峰的升降提供一個比較的基準。

  [共同社記者]:參與測量的隊員人數是多少?這些測量隊員爬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他們在那兒停留了多長時間?聽起來好像他們停留了不到一天。

  [陳邦柱]:參與這次珠峰高程測量的一線外業人員50多人,參與登頂並且進行測量工作的,我們培訓了7位,其中4位是登山人員,我們也進行了測量技能的專業培訓。

  [陳邦柱]:另外,我們還對6名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專業測繪人員進行了登山技能的培訓,最後從其中選擇了3人參加這次登頂的測量。如果從準備的時間算起,我們大概歷時半年多的時間。

  [陳邦柱]:到5月22號,登頂的測量隊員有4人。在那一天,登上峰頂的登山隊員、測量隊員和登山協從人員一共有20多位。

  [陳邦柱]:我們的測量隊員當然要登到最高處,否則測量儀器帶不上去,測量的覘標也樹不起來,測量的數據也測不下來,所以測量隊員上到了峰頂。沒有上到峰頂的登頂隊員上到了8300米。

  在山上,因為峰頂的氣候和各種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所以登山隊員在峰頂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2個小時。他們在峰頂完成測量數據的採集、覘標的樹立、冰雪雷達對雪深的掃描工作,一共停留了接近2個小時。

  [陳邦柱]:真正進行測量數據採集、進行測量工作的時間是40分鐘。當然,由於他們樹立了覘標,所以我們山下的6個觀測點對峰頂的覘標進行了連續2天時間的觀測。6個點上,每一個點都獲得了20組以上的高精度的有效數據。

  [陳邦柱]:當然,這不包括我們在珠峰地區實施的GPS測量、重力測量和水準測量。

  [香港有線電視記者]:這次測量珠峰高程數據比1975年的時候矮了,原因是冰層變薄了還是山的岩石層變矮了,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謝謝。

  [陳邦柱]:你提的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實際上已經回答了。

  珠峰是否變矮,現在還不能得出結論。因為在珠峰的歷次測量活動當中,有測量技術的進步程度問題,也有珠峰峰頂冰雪深度的測量精度問題,還有珠峰本身的地殼運動造成的問題。所以,在歷次測量獲得的不同的數據當中,還不能夠完全得出珠峰變矮的結論,應該通過地學專家的研究作出準確的判斷。

  [陳邦柱]:當然,還有一個因素,由於珠峰是一個特殊的高寒地區,所以在峰頂沒有埋設測量標誌,每一次我們去測量的覘標位置都會有微小的差異。但是可以説,我們目前公佈的這個數據,是迄今為止最精確、最可靠的。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這次珠峰測量和1975年的測量相比,在技術上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是不是比原來更先進了?從技術的角度來説,是否比原來更加精確?謝謝。

  [陳邦柱]:這次珠峰測量的技術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技術方案,也有當代測繪發展的高新技術的方案。

  與1975年相同的就是傳統的三角高程測量,這是從技術路線上相同的。但是也有新的進展,一是光電測距,大家在直播的時候看到覘標上挂有棱鏡,這就是和1975年不同的技術;二是採用了當代最先進的GPS技術;三是我們採用了冰雪探測雷達,對峰頂的冰雪進行了嚴密的測定。

  我們把傳統的測量技術和當代先進的GPS技術結合起來,把測量的數據進行了加權處理,最後互為參考,互相通過權重的分配得出精確的數據,應該説比1975年在技術上是上了一個很大的檔次,精度比1975年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我們剛才公佈的精度是正負0.21米的岩石面高。

  [陳邦柱]:3.50米的雪深,在1975年是登山隊員拿一個鋼釬戳,戳不動了,就認為是戳到岩石面了,當時是0.92米。當然,這個差距很大,絕對不是一個精度的概念。

  [西班牙新聞社記者]:您剛才公佈的數字是否是中國官方的數字?有沒有國際組織現在已經證實的數字?另外,您公佈的數字是只在中國使用的還是在整個國際範圍內都使用的?在測量過程中,你們為什麼沒有請求尼泊爾的幫助呢?你們現在運用了這種最新的技術,會不會以後把它運用到測量其他喜馬拉雅山的山峰,結果跟以往相比是不是高度也會有所減少?

  [陳邦柱]:剛才我在發言中已經講了,我們的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按照中國測繪法的規定,要由國家測繪局審核,報國務院批准,由國務院授權發佈,所以它是一個權威的官方數字。國際組織是否承認,關鍵在於我們數據的質量和它的可靠性。如果國際上有的測繪組織對這個數據有興趣或者有異議,我們還可以召開一個專題的研討會。它的使用範圍,我們肯定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作為權威數據採用,至於國際上,還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

  [陳邦柱]:因為這次珠峰高程的測定是從北坡登山的,所以我們就沒有請南坡的尼泊爾的人員參與。

  [陳邦柱]:今後也有可能跟登山運動結合起來,在適當的時候對其他的高峰也進行精密的測量,這要看需要和可能。

  [新京報記者]:第一個問題,1975年,我們對珠穆朗瑪峰測量的精度是多少?第二個問題,我們是否會對珠穆朗瑪峰是否變矮進行後續的研究?何時會得出結論?第三個問題,我們還會不會對其他重要的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測量,比如南海?謝謝。

  [陳邦柱]:你這個問題提得相當好。在座的陳俊勇院士就是1975年珠峰高程測定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我請他來回答你提出的這個問題。

  [陳俊勇]:第一個問題,1975年高程的精度,是正負0.35米。

  第二個問題,關於高程的變化。很難説珠峰這次公佈的高程數據是下降的,我個人來説不太同意這樣的提法。因為在1975年的時候,雪深的測量是0.92米,這次測量是3.50米,也就説明1975年的時候,我們在測雪深的時候沒有達到真正的岩面,只是達到了上面雪層的覆蓋,下面的冰和岩石沒有達到底。所以,當時我們公佈的岩面高層是8848.13,現在是8844.43米,當中測定岩石面的深度,1975年是0.92米,這次是3.50米,差了差不多2.7米。

  [陳俊勇]:應該説1975年公佈的岩面,由於技術的原因,我們並沒有真正達到岩面,是由於技術的原因,現在我們達到了岩面。高度的變化是由於測深技術的改進,使高度降低了一部分。為什麼還差1.1米呢?這個技術比較專業,由於我們是在黃海海面延伸到珠峰下面,這個計算涉及到重力差。重力差的計算,由於現在衛星技術,也包括重力測量在珠峰地區更加面廣,數量更加多,同時我們用了國家測繪局一秒分辨率數字地形模型,並使用了美國今年3月份公佈的SRTM 3秒的技術,所以對重點差大地水準基準面升高了0.7米,這樣還剩下0.3─0.4米,也可能是誤差的問題,也可能是其他的變化。

  [陳俊勇]:第三個問題,其他的也要測,更不要説南海,包括我們和其他單位合作,那還要做計劃,還要協商。

  [人民日報記者]:我們知道,這次執行珠峰測量任務的主體主要是國家測繪局的第一大地測量隊。我們了解到您一直在第一大地測量隊工作,也做過很多外業的工作。很多讀者很好奇,從去年下半年籌備到今天公佈數據結果,差不多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能否給我們講一講為什麼測量一座山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這次測量有哪些創新之處?另外,這次是國家測繪局第一次走進國務院新聞辦的發佈大廳,能否介紹一下這些年我們國家測繪事業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問題,這次測量是30年一次,我們有沒有計劃下一次是什麼時候對珠峰進行測量?謝謝。

  [陳邦柱]:這次珠峰測量,從我們開始準備到公佈數據,歷時時間比較長。實際上,在我們的外業數據全部採集完成以後,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對這個數據進行了計算、分析、檢查和處理。數據出來以後,按照《測繪法》的規定,我們要上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對這個數據進行協商,同時對公佈雪面數據還是岩面數據大家有一個統一的過程。

  [陳邦柱]:最後,我們達成了共識,也研究了國際上對一些山高確認的慣例,我們決定公佈岩石面高程,因為它比較穩定。

  [陳邦柱]:同時,我們也公佈了雪面的高程數據,這樣使大家對珠峰的真正面貌有一個科學、精確的了解。

  大家看到登頂時間很短,但是,我們要做大量的野外基礎測繪的工作。剛才陳俊勇先生也講了,要把海平面由黃海延伸到珠峰腳下,我們要測大量的水準,要測大量的重力數據。因為珠峰地區又是一個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所以我們又在地區的周圍進行了大量的GPS的野外觀測。最後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檢驗,我們報國務院批准公佈。所以,這個過程是嚴肅的、慎重的。

  [陳邦柱]:這次峰頂高程測定的主要創新有兩點:一是在峰頂進行了連續的GPS觀測,二是用冰雪雷達對珠峰的冰雪深度進行了精確的測量。

  [陳邦柱]:當然,在數據處理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收集到了有關珠峰地區國內外大量的測繪資料,進行了綜合的分析、研究和處理。

  第二個問題,確實,這些年來我們作為測繪工作者是第一次走進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大廳,我們感到非常容幸,這也給我們測繪工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讓社會認識測繪、支持測繪、了解測繪、宣傳測繪的很好的環境。

  [陳邦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測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基本上和當代世界先進測繪水平是同步的。

  [陳邦柱]:我們建立了初步的測繪法規體系,對治理整頓和規範測繪市場和地圖市場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我們在全國的測繪行業用當代的數字化測繪技術對傳統的測繪技術進行了改造,建立了當代比較先進的數字化測繪體系。

  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界的關心下,測繪的成果也是碩果纍纍。我們主動地搞好測繪的服務,提高測繪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也有很大的進展,而且有一些關係到測繪將來發展的重大項目正在有效地推進和實施。

  我可以毫不誇張也很自豪地説,中國的測繪事業是站在世界前列的。

  [陳邦柱]:今後我們將在數據源的獲取上和測繪成果的廣泛應用上不斷地努力。因為珠峰是世界的第三極,也是世界上除了南極、北極以外最大的冰川匯集區,對岩石圈的科學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所以,我相信今後還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對珠峰高程進行更精確的測定。

  [中國測繪報記者]:珠峰頂峰的冰雪深度的測量歷來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據我們了解,在過去幾次測量中,它的數據都不太一樣。請問這次對冰雪層的測定,它的精度是怎樣的?技術上是不是比較先進?

  [陳邦柱]:這次珠峰冰雪厚度的測定,我們採用了現今最先進的冰雪探測雷達,對珠峰峰頂近20平方米的範圍進行了掃描,獲得了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珠峰峰頂的雪層、冰層、混合層一直到岩石面的準確數據。

  [陳邦柱]:應當説這次冰雪的數據是當今我們技術所能達到的最精確的數據,冰雪雷達測定的冰雪精度是0.1米。

  [東方早報記者]: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説法:珠峰高度每年長10毫米。珠峰的精確高度到今天才公佈出來,此前這種每年長個10毫米這麼精確的説法又是從何而來,請問陳局長如何評價這種説法,這種説法是否科學?另外,也請問陳院士同樣的問題。

  [陳邦柱]:這個問題你提得很好,我也注意到新聞報道有兩種説法。一種是從總體來説珠穆朗瑪峰地區,喜馬拉雅山是隆起的,也有一種説法,由於珠穆朗瑪峰本身的重量,它上升到一定程度,由於重力的作用,就會下沉。這兩種説法是學術界兩種不同的觀點,可以研究。但是,對於這次公佈的珠穆朗瑪峰高程數據,能否對它是長高還是變矮有一個定論,我想請陳俊勇院士繼續回答這個問題。

  [陳俊勇]:珠峰岩石面的高度比較準確的數字這次是第一次公佈,對中國來説也是第一次測到。因此,對珠峰岩面升降的問題恐怕還要繼續進行研究。我們才測了第一次真正岩面的數字,前面幾次公佈的數據,由於技術的原因,實際上沒有測到真正的岩面。

  第二個問題,説珠峰每年長高10毫米,假如有這個問題,請問講這話的人,它不是我們國家測繪局發佈的消息或者寫的論文。

  [法制晚報記者]:請問陳局長,珠峰高程的數據已經更新了,地理教科書、百科全書以及地圖冊中關於珠峰高程的數據什麼時候修正?有沒有時間表?最遲什麼時候完成全面更新這個數據?謝謝。

  [陳邦柱]:因為珠峰的現今高程數據今天已經公佈,不管我們的教科書、地圖冊還是各種地理信息的産品、製品,都要採用今天公佈的關於珠峰的新的高程數據,要儘快地完成修改和新的編制工作。

  剛才主持人説了,這是我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還有很多的記者沒有機會提出問題,我希望你們能夠到國家測繪局去做客,我們將敞開大門,歡迎各位光臨!謝謝。

  [主持人]: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責編:曉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