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生産浪費不容小視 我國是浪費最嚴重國家之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8日 15:44 來源:
    專題:建設節約型社會

  經濟參考報消息: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呼聲日漸高漲,但人們往往只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節水、節電等方面的問題,較少關注生産方面由於不恰當的組織而導致的不合法生産、過剩生産、高能耗生産等造成的浪費;忽視由於投資失誤、決策失誤而導致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而正是這些“浪費”,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最大障礙。

  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各類資源的消耗也驚人地高。2004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們通過大量的對比分析,得出了一個讓人們觸目驚心的結論:我國是世界上生産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

  以2001年為例,我國單位産出能耗比單位産出能耗較高的美國高出2.3倍,比單位産出能耗較低的日本高出5.1倍,比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巴西等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8%。鋼鐵消耗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資源消耗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這份研究,我國單位産出的鋼鐵消耗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的兩倍以上。

  2003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約佔世界的30%,電力消耗佔13%左右,鋼材消耗佔25%,水泥約佔50%。

  我國是世界上單位生産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從另一個角度説,也就是世界上生産過程中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説,單位資源投入産出如此之低,一方面説明我國經濟結構中重工業比重仍然較高,産業結構落後;另一方面也説明大量的資源作為生産原材料和製成品,被白白浪費掉了。(記者 林玉 方燁)

  建設節約型社會最大不足在於資源配置水平低

  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20世紀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建立,但是由於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市場機制本身的盲目性也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由於投資和生産過剩經常出現,致使在金融領域和有形商品領域,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産,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如重復建設、庫存積壓、銷毀過剩産品和生産設備、銀行不良資産、城市爛尾樓等經濟現象,都與此相關。

  可以説,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還不完善,是我國生産浪費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全新的市場經濟調控體制,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也可以説,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們的最大不足在於資源配置水平不高,特別是要素配置的效率較低。(記者:林玉 方燁)

  建設節約型社會 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對於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生産活動中存在的巨大浪費現象,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早在1995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就提出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要求。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這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此後,針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系列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降低生産過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繼出臺。

  轉變和改善政府職能,使“看得見的手”更加及時有效,並能有力調節和引導“看不見的手”,是建立健康的市場秩序,降低經濟發展成本的核心環節。為此,黨的十六大以來,始終把改善政府職能作為主要工作之一來抓。

  在審批制度改革上,以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為契機,政府各個部門清理了一大批行政許可事項,把本來應該由市場決定的行為,交還給市場。政府經濟管理職能逐步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在投資體制改革中,一方面將不應該由政府控制的“市場準入”門檻交還給市場,另一方面將應該由政府控制的“市場準入”門檻把嚴、把好。國家只審批關係經濟安全、影響環境資源、涉及整體佈局的重大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及限制類項目,其他項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由投資主體自行決策,依法辦理用地、資源、環保、安全等許可手續。

  依照這個原則,針對2003年下半年以來出現的投資過熱苗頭,為了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國務院對各地上馬的項目進行了整頓,大批不符合項目建設程序的項目下馬,大批沒有取得安全、環保、用地等合法手續的項目停工。這次宏觀調控,不但保持了宏觀經濟的穩定健康運行,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也避免了由於盲目投資造成又一次巨大浪費。

  同時,為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在稅收體制、證券市場、金融體制等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進入2005年,鐵礦石、石油等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價格飛漲,我國原有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顯得更加難以為繼。

  2005年6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節約能源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産、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興衰,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

  此後,國務院于7月6日頒發了《國務院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通知》,對近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進行了部署。(記者:林玉 方燁)

  經濟學家“支招”節約發展

  就如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卓元認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除了要實施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方針政策,完善法律法規以外,主要要靠深化改革,形成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的體制機制。

  首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但不能因此就自認為是經濟活動的主角,主導經濟資源的配置。

  其次,深化財稅改革。目前的財稅體制促使各地熱衷於粗放式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因為這樣GDP增速快,財稅收入高,而對發展高技術産業和第三産業不夠重視。今後需考慮逐步提高直接稅的比重,降低間接稅的比重;提高與完善資源開採補償費;降低或取消高耗能産品和資源類産品出口退稅;建立與事權相適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體制;把城市土地收入納入預算管理;財政資金不再投資于一般競爭性産業,而要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儘快開徵燃油稅;穩步推行物業稅等等。

  第三,積極推進生産要素和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節約利用資源,提高效率。當前物價漲幅低,正是我們逐步調整水價、油價、電價等的大好時機。國內外經驗表明,提高資源性産品價格,能有效促進資源節約。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避免生産環節的浪費,重要一環就是要“嚴格吏治”,管好幹部。一方面,改革幹部政績考核和提拔任用體制。幹部政績不能只看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要用科學發展觀的指標來考核。另一方面,對只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置國家利益不顧,放鬆手裏本來應該嚴格掌握的市場準入權力的,要嚴厲懲處。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認為,根據預測,2007年我國宏觀經濟有可能再次出現全面過剩局面,屆時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巨大浪費。為了避免這種現象,要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除了調控生産領域的總供給外,更要通過調整人們的收入分配結構,來調控消費領域的總需求。只有總需求健康發展,我國經濟才能步入長治久安之道。(記者 林玉 方燁)

責編:楊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