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紀念“九一八”事變74週年:勿忘國恥與抗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8日 07:56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人民日報消息: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由此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提起“九一八”,中國人民就會想起那首歌曲《松花江上》。每到“九一八”,中國人就會産生無比的憤恨和銘心的恥辱。

  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的日子裏,記者走訪了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抗戰史專家劉庭華。

  "九一八"是個大陰謀

  記者:為什麼會爆發“九一八”事變?

  劉庭華:“九一八”事變前夕的舊中國,人民苦難、軍閥割據、列強“均沾”在華利益。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公開侵略我國東北,是它推行“大陸政策”,企圖獨佔中國,與英美等國爭奪亞洲主宰權,進而稱霸世界的一個嚴重步驟。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九一八”絕對是一個重大的陰謀,它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這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有史料證明,“九一八”事變前,日本軍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

  記者:當時的世界各國對日本的這個陰謀有察覺嗎?

  劉庭華:沒有。各顧各的列強們只關心他們在遠東的既得利益。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及其戰爭行動採取了綏靖態度。“九一八”事變時,正值國際聯盟召開第十二屆大會。聽了蔣介石政府代表的哭訴,國聯最後作出的決議,竟然不分侵略者與被侵略者,要求雙方撤兵,避免事態擴大,並且賦予日軍自由“剿匪權”。

  這就無形中縱容了日軍的侵華戰爭,使中國人民抵禦外侮、反抗侵略的鬥爭一開始就極為困難。

  "九一八"使中國的形勢發生重大轉折

  記者:“九一八”前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劉庭華:“九一八”事變發生前,中國內戰不息。日本等國以保護其在華利益為名,逐漸增加了駐華軍隊。1930年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繼續堅持反共立場,調動數十萬軍隊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發動大規模的“圍剿”。熱衷於內戰和內爭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根本顧不上外患。

  1931年9月18日晚,駐紮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了“柳條湖事件”。他們先是由鐵道“守備隊”炸毀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爾後嫁禍于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東北軍執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使日軍當晚即攻佔北大營。19日,日軍又佔領了整個瀋陽城。4個月後,隨著東北軍不戰自潰,日軍順利佔領了東北三省。

  記者:“九一八”事變對當時的中國産生了多大影響?

  劉庭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可以説使中國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轉折。它不僅使中國由列強的殖民地向日本的殖民地轉變,中國與列強的矛盾轉變為特別突出、特別尖銳的中日民族矛盾;也不僅使中國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而且最重要、最深刻的影響,是揭開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鬥爭的序幕。

  "九一八"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奮起反抗

  記者:“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最初的抗戰行動主要有哪些?

  劉庭華:“九一八”事變首先激起了部分愛國軍人的抗擊。

  起初,儘管蔣介石政府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但不滿日、蔣的東北軍馬佔山部在黑龍江的江橋抗擊了日軍;黃顯聲等指揮的軍警也阻擊日軍侵略錦州;李杜、丁超等部在哈爾濱外圍地區襲擊日軍。

  次年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蔣光鼐、蔡廷鍇和張治中等率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奮起抵抗。

  1933年日軍進攻熱河、察哈爾時,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佟麟閣等又率部組成抗日同盟軍,給日軍以嚴重打擊。

  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迅速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積極展開抗日遊擊戰。這些抗日武裝遍佈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時發展為30多萬人。很快,抗日的烽火從東北向全國蔓延,給了侵略者迎頭痛擊。

  記者:從全局上看,這些抗戰行動的意義有多大?

  劉庭華:不論當時每次抗擊作戰的規模有多大,對全國軍民來説都是一種鼓舞。它們的歷史意義在於,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為雪恥救亡,中國共産黨擔當中流砥柱

  記者:“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産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劉庭華:中國共産黨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極為迅速,為抗擊日本侵略,作出了全方位的努力。

  事發第三天,中共中央率先發出了抗日救亡的號召。中共中央就分別於9月20日、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連續發表宣言、決議、告全國同胞書等,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罪惡目的和反動本質,嚴厲譴責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辱國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張。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共滿洲省委全力以赴,立即投入了發動和領導東北民眾武裝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鬥爭。東北廣大民眾的民族覺悟被極大地喚醒,抗日義勇軍等力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或支援下蓬勃發展,對侵華日軍的打擊越來越有力。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鄭重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抗日救國。同年12月25日,黨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1936年9月,中共調整自己的政策,改變過去“抗日反蔣”的口號,確定“逼蔣抗日”的政策。“西安事變”後,我黨又確定“聯蔣抗日”的方針。最終,迫使蔣介石政府不得不改變遊移、動搖、妥協、退讓的徘徊態度,逐步轉向抗日。

  正是由於中國共産黨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堅定地大聲疾呼、英勇地&&抗戰,才使得全民抗戰的局面得以形成,為最終贏得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記者:在“九一八”事變74年後的今天,我們從中應該汲取什麼教訓?

  劉庭華: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九一八”事變給我們、給中華民族、給當代中國的教訓和警示,很多、很大、很深刻。我感到,軍國主義是戰爭之源、落後就會國破家亡、沒有人民的政權和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愛國主義永遠是民族精神的靈魂等經驗教訓,是最值得我們深思和汲取的。(馮春梅 包國俊)

責編:李婷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