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兒女英雄傳]靜靜的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3日 17:26 來源: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CCTV.com消息(兒女英雄傳):

  16年前,一位名叫托尼的英國作家來到香港,他花了12年的時間研究香港在二戰期間的抗戰史,併為世人揭開了一個被塵封了50多年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當年的倖存者所不願提及的,那是他們一生中最可怕的夢魘。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8天后佔領了香港。日軍將9000多名英軍戰俘關押在了香港的深水?戰俘營。

  1942年,日本人決定把這些英國戰俘運送到日本。9月25日,1816名英國戰俘被趕上一艘名為裏斯本號的大型日本貨船。船上同時裝載了很多貨物,有火炮、布匹和其他軍用物資,還有將近800名日軍士兵。這艘船沒有懸挂任何表明身份的旗幟,也沒有通知國際紅十字會,為了避免美國潛水艇的攻擊,他們在中國海岸線選擇了一條自以為安全的路線。

  10月1日,裏斯本號來到了舟山群島附近的海域。那是早上7點鐘,突然,巨大的爆炸聲讓底艙裏的英國戰俘們驚恐不已。裏斯本號出事的地點是中國東海最東邊的一片海域,叫東極,這裡暗礁島嶼密布。

  離出事地點最近的陸地是東極群島,島上的中國漁民世代靠捕魚為生。裏斯本號發生爆炸的當天早上,很多漁民都聽見轟隆隆像打雷般的聲音,同時看到了沖天的水柱。

  雖然東極島氣候變化莫測,當地漁民出海船隻時有失蹤。但據當年10月1日的天氣記錄顯示,那天是當地少有的好天氣,海面風平浪靜。使裏斯本號失事的不是暗礁,而是魚雷。當天正有一艘叫鱸魚號的美國潛艇在那個海域活動。這艘潛艇認為裏斯本號只是一艘普通的日本運輸船,並不知道還有英國戰俘在船上。他們向裏斯本號一共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了它。

  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這艘船並沒有沉沒。日本士兵把所有人驅趕回船艙,並關閉了船艙頂蓋。英軍戰俘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底艙裏,沒有水和食物,空氣也愈發混濁。他們聽見另一艘船靠近的聲音,以為日本人會救他們出去,但日本士兵悉數登船之後,那艘船就駛開了,英國戰俘們絕望了。

  東極島漁民陳阿蓮今年81歲,當年她只有18歲,正在籌備新婚。10月2日那天早上,她去海邊撿貝殼,卻驚訝地發現海上漂來很多布,不禁喜出望外。東極島漁民們的生活非常貧苦,沒人會拒絕這份老天送來的厚禮,漁民們紛紛駕船去海上撈布。

  裏斯本號開始下沉,英軍戰俘感到船體開始抖動。他們意識到再不會再有人來救他們了,一位名叫斯圖爾特的上校指揮官立即命令一名年輕的中尉設法去打開艙蓋。這名中尉在黑暗中爬上木梯,摸到船艙頂部,費盡全力,用隨身的小刀最終成功地撬開了艙蓋。打開艙門後,戰俘們跑了出來。10月初的天氣還暖和,海水不是很涼。

  停在附近的日軍炮艇看見英軍戰俘紛紛跳海求生,很快開了過來。可並不是來解救他們,而是對他們開槍。裏斯本號沉沒後,英軍戰俘被日軍殺害和淹死的共計843人。然而海水中還有近400名拼命掙扎的倖存者。

  這時中國人的漁船來了。這些奔著布來的中國漁民看見了落水的人,都毫不猶豫地扔下布,開始救人。他們不顧近在咫尺、荷槍實彈的日本兵,冒著生命危險,把船放入水中,一次次地駛向大海把戰俘們從水中拉上船,然後再帶著他們返回島上。今天86歲的沈阿貴,1942年10月2日當天就曾經3次在島上和海中往返救人。

  在東極島有一個傳説,曾經有一個外鄉人在海上落難被救起。此後他定居在了島上,每晚都要站到岩石上,點起火把為漁船導航。他死後,被漁民奉為菩薩。至今島上還可以看到後人為他立的雕像。當地漁民都信奉佛教,他們説,在海上即使碰到屍體,也要撈起來,和自己的祖先葬在一起。

  1942年10月2日,從早上9點直至黃昏,東極漁民在海上共救起了384名英國戰俘。島上的漁民給這些身心冰冷的戰俘們拿來自己的衣服、熱茶和食物。有些戰俘當晚留宿在了漁民家中,還有大多數被安置在島上的天后廟。現在的天后廟已經成了當地漁民的俱樂部,這裡很多人當年都曾參加過救助英軍。

  陳阿蓮還記得四五個在家吃飯的英國人歲數都不大,很悲痛,流著眼淚,拍著漁民的肩膀表示感謝。一位倖存者告訴作家托尼,當他恢復意識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座廟裏,一位瘦小的中國老婆婆正在喂他喝茶,他覺得她就像天使一樣。

  離東極島2個小時航程的舟山沈家門駐有日軍重兵。第二天,日軍便包圍了東極島。為了不連累中國漁民,英軍戰俘們自覺地列隊走了出來。就在日軍將英國戰俘重新壓上船運走時,有3個英國人被島上的漁民藏在了山洞裏,他們是伊文斯、法倫斯和詹姆斯敦。第二天在漁民的幫助下,他們離開了東極島。

  在香港登上裏斯本號的1816名英軍,重新被日本人俘虜後,清點人數時只剩下了970人,剩下的英軍被日軍押往日本充作勞工,在途中,又有5人受到日軍虐待而死。10月10日,當他們到達日本港口,馬上被那些為日本官方服務的記者包圍起來。很諷刺,根據日本人的宣傳,日軍竭盡所能救助船上的戰俘,日本海軍也盡力救人。

  1943年初,從東極島逃生的3個英國人輾轉來到了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他們將自己的經歷通過報紙,公之於眾。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人們在日本的戰俘營裏找到了裏斯本號的生還者,他們中又有244人在日本被折磨致死。至此,裏斯本號上的死亡戰俘達到了1092人。

  英國作家托尼為了揭開了這段塵封了近60年的歷史,尋訪到很多當年的倖存者,他們至今都不原諒當年日本人犯下的那段罪惡,而在他們心中難以磨滅的是那些閃爍著人性光輝的質樸的東極漁民,是這些中國人在危急時刻,勇敢地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今天的東極島已經成了舟山漁場中最中心的海島。這裡的漁民保持著60多年前的生活方式,每天出海、捕魚,與氣候和風浪搏鬥。他們很少提起63年前他們曾經救起過的人,因為那是他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只不過那些人是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因為一種特殊的命運來到這裡的。今天很多年輕人離開了這裡,他們希望到更好的地方去發展,留下的大都是經歷過那段往事的老人。這裡的人口在減少,往事在褪色,也許有一天連這海島也會被大海吞噬,如果真有那一天,能夠記住這一切的,也許只有那片靜靜的海。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