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偉大的責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5日 23:59 來源: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在某種意義上説,人類的歷史就是正與邪、善與惡、是與非相互鬥爭的歷史。每當邪惡勢力甚囂塵上、惡性膨脹之時,必定山河變色,災難四起,生靈涂炭,人民遭殃。當此之際,總會有一股力量挺身而出,英勇戰鬥,剷除邪惡,匡扶正義。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就是這樣一股正義的力量。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反對侵略、捍衛和平的使命,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

  抗日戰爭之前的一百年間,中國在國際秩序中只是一個被列強欺淩宰割的對象,而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雖然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不絕於史,但沒有一次鬥爭取得真正的勝利。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以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

  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後,企圖速戰速決,在一週到一個月之內迫使中國投降,西方輿論最樂觀的估計是中國只能堅持6個月,但事實讓國際社會感到不可思議:那個曾經屢戰屢敗的東方古老民族居然挺立起來,如中流砥柱一般頑強抵禦著日本法西斯的瘋狂進攻,使日本軍隊深陷於中國戰場。由衰弱而堅強,由一盤散沙而眾志成城,變化如此之大,讓世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這種變化,來自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來自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産黨的誕生,這一切,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中國政治的進步。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裏發生的變化,使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變得與晚清時代不同了,而迷信武力、目光短淺的日本軍閥根本看不到這種變化,因此在戰略判斷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理解中國抗戰的難能可貴,不能不了解當時的世界形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那時,德意日三國的政權都被法西斯勢力所掌控,世界東西方兩個戰爭策源地逐步形成。而那時的美國依然信奉孤立主義,避免與外部世界的衝突;英國則實行綏靖政策,在磨刀霍霍的法西斯面前以妥協退讓乞求和平。中國人民正是在風雨飄搖、烏雲密布的國際背景下,率先打響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法西斯是對全人類的威脅,因而中國的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捍衛祖國的鬥爭,還帶有挽救人類危亡、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國際意義。中國的抗戰對於世界來説是多麼重要,我們自己或許缺乏應有的認知。關於這一點,美國總統羅斯福倒是看得十分清楚,他對美國的議員們説:“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會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從羅斯福的這段分量很重的話裏,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中國抗戰的國際價值,也正因為這一點,美國才向中國提供了援助。

  抗日戰爭的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有決心有勇氣有能力扭轉乾坤,力挽狂瀾,打敗任何敵人的侵略,贏得勝利,獲得新生。抗日戰爭的歷史還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才可以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而只有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才能獲得與這種責任相稱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那時的中國,雖然還不夠強大,但她在不斷的進步中初步積累了一種能力,可以在關乎世界命運的反法西斯戰爭中承擔起一個大國的責任,從而在戰後獲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這對於當代中國,不無啟示意義。(林治波)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