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9?5熱評:自然災難 踩踏事件 嫌貧愛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5日 16:00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CCTV.com消息:網上新聞實在多,看看《天下》啥最熱?9月5日,CCTV.com網友登錄《網評天下》論壇就人類發展要給大自然留下適當的空間、從伊拉克踩踏事件看我國公共安全隱患、銀行“嫌貧愛富”引爭論等話題各抒己見。詳論請看──

  ■ 人類發展要給大自然留下適當的空間


  颶風“卡特裏娜”連日來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各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目前已確認的死亡人數為198人,失蹤人數超過2萬,經濟損失可能達到500億美元。美國總統布什前日表示,“卡特裏娜”颶風災難堪與“9?11”恐怖襲擊相比。天災並不僅僅發生在美國。近日,颱風“泰利”襲擊我國浙皖閩贛等省,造成56人遇難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78億元。再往前追溯,人們至今記憶猶新的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等江河的“世紀洪水”,造成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0多人。 >> 熱帖細覽

  【gzsjx】 目前,人類的力量,在很多方面,還不能與巨大的自然的力量抗衡。依靠現代科技,準確地預報和有效地防範,還是可取的。同時,人類也應該按照自然的規律來開發和利用自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辦事,避免遭到自然的懲罰。

  【臥遊是水】 人定勝天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大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想改造自然就必須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敵人。因此,變革和發展要尊重客觀規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亙2】人類只是萬能的大自然一分子而以,千萬不要把自己以主宰自居。我們只能與自然相適應,從而協調發展,如繼續以主人的身份去感受自然,她會毫不留情的實施報復的。

  【魯岳】自然界是萬物之王,是萬物之神,人類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魂,靈魂是不能離開主體(大自然)而生存的,人只能在自然界和自然規律中生存穿梭, 遵循自然規律的發展和變化,依照自然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生存,才能不被大自然所淘汰,這就是人與自然的規律。

  【陳仁江】“天人合一”,乃我國自古以來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我們的老祖先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道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即“人”倘不與“天”“合一”,“天”必給“人”以懲罰。人類一意孤行,只顧自己的生存而毀滅大自然,老天爺怎能不大發雷霆?這方面的教訓實在太多了,遠的不説,近的不時就有消息報道,我國有些地方為了眼前利益,不惜亂砍濫伐,亂挖亂採,結果是違反自然規律,造成山體滑坡、洪水氾濫、沙塵飛揚、生態危機……“人”不給“天”活路,“天”能放過“人”嗎?


  ■ 從伊拉克踩踏事件看我國公共安全隱患

  一句“有人體炸彈!”的謠言,是近日伊拉克踩踏事件的直接起因。在底格裏斯河的這座橋上,觸目驚心地佈滿了逃難者和死難者的拖鞋。這個被反復播送的電視畫面,清晰詮釋著什麼叫生靈涂炭,而每雙拖鞋上面,似乎都附著一個慘死者的冤魂。 >> 熱帖細覽

  【臥遊是水】現在的伊拉克人整天處在驚慌恐懼中,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僅是一句“謠言”就導致700人亡歸西天。由此反思,平安創建何等重要,公共安全建立在廣大群眾利益基礎之上,僅是個別部門個別領導的形式主義會玩完。

  【廣仔一─中國人要爭氣!】社會局面的安定與正確發展,是民心穩定的最大保證,也是我們應對公共安全隱患的最大保證;而做到未雨綢繆,建立和完善相關體系和機制,使之切實有效,加強宣傳和教育,則是必要關鍵。

  【亙2】千百萬不要發生在我們國家,即使有我希望所有的人保持冷靜。我們可不能學伊拉克人,這簡直就是生靈涂炭。我們不要什麼精神領神或宗教英雄,在古代人們就是利用宗教的有利面,限制壓制宗教的不利面;更不能有外國人以趕侵略為名殺外國人,不分朋友,友人。沒外國人時自己人殺自己人還稱英雄。我相信我們不會發生這樣,因為中國人是智慧的,是寬容的。是禮儀之邦,在危難時是互相幫助。

  【魯岳】世界接連不斷地爆炸給人們留下了余計的創傷,人體炸彈更是讓人驚魄魂散,不知所措,有時只要耳聞就讓人膽戰心驚,驚惶失措,找不著方向,這是世界上最讓人無法防備的頭號殺手,所以,讓人談龍色變。在我們國家裏這種暴力行為雖然少見,但不能掉以輕心,麻痹大意,因為世界恐怖主義的活動沒有國界,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們對此也不能掉以輕心,麻木不仁,視而不見,高高挂旗,不管不問,這樣做不好,這樣做很容易在遇到危難事件時就會措手不及頂不上勁的,保證不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説,提高警惕,防備未然,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銀行對小客戶"限時限地" 引發是否“嫌貧愛富”爭論

  不久前,廣東一些銀行改變對小客戶的服務方式,再度引發銀行是否“嫌貧愛富”的爭論。一位客戶在銀行排了半小時的隊,輪到他時卻被告知只受理3000元以上的業務,3000元以下的須到支行辦理。原來,這些銀行對小客戶採取了“限時限地”的服務方式,如3000元以下的業務只能在指定地點辦理,1000元以下的現金業務只能在上午9:00至10:30辦理等等。>>熱帖細覽

  【又唉聲嘆氣】現在勞苦大眾進不去銀行了,我們深圳的銀行已不受理小額的儲蓄業務了,都要到櫃員機去操作,一部分人不會用那玩意兒,結果就造機器前成排隊,櫃臺不辦事。怕搞錯的、按錯了哭的急的,什麼都有!誰來管?

  【陳仁江】廣東某些銀行的做法,是否“嫌貧愛富”我不能下什麼結論,因為銀行既然是企業,它自有它獨立行事的權利。就像某些高檔酒店,最低消費就是為了限制窮人。我覺得關鍵在“引入競爭機制”,你這家銀行非要對小客戶“限制”,另一家銀行豈不正可乘虛而入?不管是誰,如果都只能到競爭中去求生存(而沒有其他的特權或者壟斷權利),我想真正能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是絕不會幹出變著法“限制”顧客的蠢事的!

  【魯岳】銀行對小客戶採取限時限地的做法實為不公,同時也不道德,失去銀行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一種及為不正常的職業行為,應該儘快消除這種等級觀念,不然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不利後果,別求一時利益,要有長遠打算。 現在改革不僅僅是改革那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把制度定的更多趨於民意化,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制定出適合於廣泛民眾的好制度,這樣人們也容易接受,也不會與政府對著幹,這就是改革的學問。改革要對國家,集體,個人有利才是好的改革,也是最成功的改革,否則,民意逆反心理太重,阻力過大,實際上的改革是失敗的,或不成功的,這就是改革效應和成效的標誌。

  【szshkq】 過去學習政治經濟學,對金融寡頭理解不深,現在有了感性的認識。只不過這種日子不長了,按照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外國的“狼”馬上要進來了,到時人民群眾嫌棄你們,國有商業銀行啊,再來反省可就遲了。

  (版主萊蒙湖整理)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