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22國老兵今日下午將共同簽署北京和平宣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2日 08:52 來源:
    專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新聞晨報消息:

  22國老兵昨日全部抵京

  “60年前,我們作為軍人,親歷了一場世界大戰;60年後,我們相聚,作為倖存者,是那場戰爭的最後見證人……”

  昨天下午1時多,隨著新西蘭代表團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來自22個國家的200多名國際友人或遺屬終於全部到達北京。這些60年前曾共同浴血奮戰在抗日戰場上的將士,如今再次在北京相會,以“國家貴賓”的身份一起參加今天和明天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盛會,也是一次異常難得的聚會。記者了解到,參加本次紀念活動的老戰士年紀最小的也已經78歲,年紀最大的則已94歲,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説,這樣大規模的戰友聚會,可能是最後一次了。“這次來到中國,對我來説重要的不僅是參加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更重要的是重新踏上這塊土地,見到昔日共同作戰的中國老戰友。”84歲的伊萬諾夫?瓦感慨萬千。伊萬諾夫?瓦是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俄老戰士委員會中國組組長,曾參加解放哈爾濱的戰役。他告訴記者,隨行的還有一些1937年至1941年曾來中國作戰的前蘇聯老兵的遺屬,“他們將去南京、武漢等地紀念在中國土地上犧牲的親人。”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介紹,此次共有1500多名海內外愛國人士、抗日將領和國際友人或其遺屬應邀參加紀念活動。除了來自22個國家的這200多名國際友人或其遺屬外,應邀參加紀念活動的還有國內抗戰老戰士約600人,老同志約400人,海內外愛國人士和抗日將領或其遺屬約351人。

  今天下午共同簽署和平宣言

  今天下午2時30分,這200多名老兵或其遺屬將與200名左右的中國老戰士一起,赴朝陽公園參加“北京國際和平墻”的揭幕儀式,並共同簽署《北京和平宣言》。據介紹,這將是首次以二戰老兵名義簽署的和平宣言。

  這一活動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北京的幾個群眾團體共同發起。“這將是一次歷史性聚會,作為戰爭的親歷者和倖存者,在經歷了60年的滄桑歲月後,二戰老兵們以年邁之軀從世界各地聚會北京,表達他們‘熱愛生活、珍惜和平’的深切囑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説。

  “如果從來沒有過戰爭,沒有過傷亡,那該有多好!我們祈禱世界和平,以後不再有戰爭,中美兩國人民也永遠友好!”美國前“飛虎隊”隊員大衛?海沃德告訴記者,非常期盼和其他老兵一起簽署和平宣言。

  同時,記者了解到,除了參加今天下午的北京國際和平墻的揭幕儀式並共同簽署和平宣言外,這200多名國外老兵還將參加其他一系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重要紀念活動,即9月2日至3日將舉行的文藝晚會,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大會和招待會等。

  60年後,他們重回中國

  被採訪對象:朱可夫斯基(白俄羅斯),白俄羅斯老戰士委員會第一副主席。1945年參加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在中國東北作戰,並獲得戰鬥勳章。

  對於79歲的朱可夫斯基而言,中國是自己的第二故鄉,是60年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60年來,他始終關注著這個自己曾為之戰鬥過的國家,這種關注,源自內心最深切的懷念與需要。朱可夫斯基對於中國的了解,讓記者感到震驚───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説出中國近年來的糧食年生産量,説出中國在奧運會上的第一塊金牌是何時奪得的,甚至還可以和你談論中國悠久的歷史……

  1945年,年僅19歲的朱可夫斯基作為蘇聯遠東軍的一員,來到中國東北作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戰鬥歲月時,朱可夫斯基語速很慢,常常冷不丁地停頓住,似乎並不是在回答記者的提問,只是又一次出神地回憶起了往昔。

  “1945年我參加了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並在當年8月來到了中國。來中國之前,我對中國就非常仰慕,這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有四大發明,馬可?波羅也記載了很多關於中國的故事。所以我很為自己能夠幫助中國人民抗日而感到驕傲。當時,我在牡丹江作戰,牡丹江是日軍的重要陣地,我們打得非常艱苦,我很多年輕的戰友都犧牲在了戰場上……不過讓我們感動的是,很多蘇聯戰士、將領在中國的墓地,中國朋友不僅很好地照看著他們,而且還去紀念他們,這讓我們很感動。”

  朱可夫斯基告訴記者,在戰鬥的日子裏,自己對於中國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國人民的熱情,“60年前,當我踏上中國的土地時,我是多麼興奮啊!當時還看到很多當地的老百姓正在農田裏勤勞地工作。中國的老百姓真的非常熱情、友好,常常面帶微笑,他們還把我們稱作‘山國士兵’。”

  今年是朱可夫斯基第3次來到中國,“第一次是1945年,第二次是1997年,這是第3次。”對於近80歲的朱可夫斯基而言,下一次再來到中國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我和其他幾位曾在中國東北的老戰友商量好了,等紀念活動結束了,我們要去哈爾濱、大連,重遊我們曾經作戰過的地方。”

  “中國朋友修飛機的方式很神奇”

  被採訪對象:迪克?羅西(美國),飛虎隊協會主席,“駝峰航線”最高飛行紀錄保持者,曾擊落日軍飛機6.25架。

  “在戰後的一次聚會上,我見到了宋美齡,她非常優雅、迷人,英語説得特別好,她對我們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謝。”王牌飛行員迪克?羅西已經90歲了,但在中國的一切,他依然記得清清楚楚。1941年,離珍珠港事件爆發還有幾個月,迪克?羅西從美國海軍退役,與其他30位年輕人一起來到亞洲,參加了飛虎隊第一驅逐中隊。

  “我記得每一次受到中國人民歡呼的場面。有一次在昆明,我們擊落了一架日本敵機,當地很多男男女女包括老人小孩都趕來感謝我們,他們給我們橘子,還給我們鮮花,在戰時,這些東西都是非常難得、珍貴的。還有一次在桂林,我們也擊落了一架日本敵機,同樣驚奇地發現人們帶著禮物向我們歡呼,表示感謝。這一切,太讓我們感動了,也讓我們更加熱愛中國。”抗戰期間,迪克?羅西共擊落6.25架日軍飛機。除此之外,迪克?羅西還是“駝峰航線”最高紀錄保持者,飛越“駝峰航線”700多次。

  “穿越航線時,天氣通常比較惡劣。經過峽谷的時候,經常會遇見大風,這時飛機很輕,飛得也很快。回來的時候,飛機上沒有貨物了,反而覺得慢了。對於我們來説,能活著回來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了。”迪克?羅西説。在駝峰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共向中國戰場運送了8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航空隊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

  與朱可夫斯基感受相同,中國人民的友好、熱情讓迪克?羅西印象深刻,“我記得,陳納德將軍要離開重慶時,趕來送行的中國人實在太多,車都開不動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民對我們的好。”

  而中國朋友修配飛機的方式更讓迪克?羅西讚嘆不已,至今仍覺得是個奇跡,“如果一架P-40壞了,沒有千斤頂,中國朋友就用繩子捆住機翼,然後用小平板車把它拖到大樹下,再通過樹上安裝的滑輪,把飛機吊起來。而且中國朋友連基本的鉗子都沒辦法備齊,卻可以修復很多P-40的機身和機翼,真是太神奇了!”

  作者:晨報特派記者徐惠芬北京攝影報道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