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壟斷企業應承擔公共責任 勇於面對廣東油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4日 14:16 來源:南方網
    專題:廣東梅州煤礦發生特大透水事故

  南方都市報消息:

  進入7月以來,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目前這種供應緊張局面似乎愈演愈烈,並向其他地區蔓延。

  有關部門解釋説,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與入夏以後南方進入燃油消費高峰期需求驟增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對國內燃油供應體系帶來嚴重衝擊。由於國際油價走高,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挂,據計算,每噸差價約為700元。這給煉油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導致其不願進口原油進行加工。有報道説,一些地方小煉油廠由於加工成本高而停産或半停産。

  不過,這些地方小煉油廠的産量在整個市場上絕非主角。在廣州成品油供應源方面,中石化和中石油公司佔了八成,社會上小的成品油供應商佔了不足一成,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小煉油廠佔了一成半。也就是説,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在煉油和成品油供應方面佔絕對壟斷地位。因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目前的油荒,兩大國有企業要承擔主要責任。

  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似乎合情合理。然而,兩大集團並不是一般的私營企業,而是國有壟斷企業。它們是由政府動用公共資金投資興建的,政府也始終是它們的主要股東,假如它們的運營出現嚴重風險,政府也將承擔某種拯救責任。而納稅人之所以願意以公帑創建國有企業,當然希望其承擔部分公共職能。

  而且,政府為了確保兩大集團有利的經營環境,還賦予了兩大集團以其他企業根本無法想象的壟斷性權力。對內,它們幾乎擁有全部油氣資源,對外,則壟斷著石油進口權。在煉油領域,經過1998年的第三次石油體制改革,全國100萬噸以上的大中型國有煉油廠基本上都劃歸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控制。甚至同屬中央企業的中海油也不允許插足,更遑論民營企業。

  不管是從初始投資,企業性質,還是從目前的地位來看,兩大石油集團都有責任承擔一定程度上的公共職能。也就是俗話所説的,為國家分憂解難。當國際石油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的時候,它們應當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政府讓這兩大集團成為囊括整個石化産業鏈的巨無霸,似乎也含有這樣的意圖。兩大集團囊括了從石油開採、石油貿易、煉油、成品油銷售等完整的産業鏈。因而,只要這兩家企業願意承擔穩定市場這一公共職能,就應該通過內部的資源配置,消化國際市場原油漲價對國內的衝擊。實際上,兩大集團目前也完全具有這樣的承受能力。去年兩大集團獲得兩千多億利潤,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完成利潤1029.27億元,佔到全部中央企業利潤總額的近四分之一。因而,它可以拿出石油開採業務所獲得的利潤,彌補煉油業務的虧損。

  然而,它們是否切實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呢?在油荒中,兩大集團是否盡最大努力來打消市場的恐慌心態?人們恐怕傾向於給出否定的回答。業內更有人士坦率指出,此次油荒,實際上就是兩大集團造局,試圖以社會恐慌要挾政府,迫使政府大幅度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需要理性地思考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國有企業幹什麼?兩大石油集團享受著國有壟斷企業的鉅額制度性補貼,卻不顧公共利益而完全以利潤為唯一追求目標,顯示出國有企業控制機制上的嚴重缺陷。

  石油資源是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石油供應對於經濟、對於民眾生活具有重大影響,人們正是以此為理由,主張用納稅人的錢在這一領域創辦國有企業,讓國有企業壟斷這個市場。然而,我們該如何約束這些企業,讓它們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時候履行自己的公共職能?

責編:武林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