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四川雙流:集約經營“挖出”農村土地效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30日 09:17 來源:新華社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華社成都7月30日電(記者叢峰、郭根深)四川省雙流縣煎茶鎮老龍村九組農民劉澤成一家4口共有12畝地,被分成48塊,最小的一塊連三棵樹都種不下。自從村裏實施土地流轉後,他家的生産生活方式有了重大變化。

  承包地零碎分散,妨礙了規模經營的發展,更談不上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效農業。之所以承包地像“滿天的星星”,是因為承包時土地要按優劣分成三等九級,沃瘠均攤。

  1998年,雙流縣在偏僻的老龍村九組實行土地流轉試點。經過群眾集體討論,他們將全組的70多畝水田作為“穩糧田”,分包到每家農戶,其餘的170多畝坡耕地,集中承包給幾戶農民,統一種植梨樹。

  2003年3月開始,土地流轉經營在全縣推開。他們主要採用四種模式:一是集中承包。由村組對耕地、“四荒地”進行重組,按照“就近、方圓、成片、自願”的原則,由農民集中承包;二是競標承包。將外出務工者的土地集中,召開村民大會公開競標承包,按價論歸屬;三是業主承包。將土地“化零為整”,引進種植大戶或企業連片開發;四是股份合作。農民以土地作價入股,與企業合作,共享利益。目前,全縣已有28萬畝土地實行了流轉重組,涉及農戶近8萬戶。

  土地流轉拓展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在雙流縣一家綠色生態公司基地裏,公興鎮雙木村村民曾萬群正忙著培土護苗。這家佔地200畝的基地,前兩年租用她家的土地發展高效農業,曾萬群和其他20位村民成了企業的“工人”,每天按時上下班。

  談到收入,曾萬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一家3口耕種3畝地,一年收入不超過3000元。現在,土地租金每年有1200元;丈夫在縣城一家貨運公司當司機,月收入七八百元;生態公司每月給她發工資360元,全家收入一年有15000元左右。

  據雙流縣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蘇一全介紹,近年來,全縣常年被承包土地的業主雇用的農民近3萬人,年增收1億多元。去年全縣430元的農民增收中,有120多元來自於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後,外來企業和承包大戶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彭鎮租賃600畝土地的一家公司,自己出資修建了長達5000米的“U形”渠。與此同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也不斷加快,逐漸形成了一鄉一色、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帶。去年,一個面積達15萬畝、全國最大的枇杷種植基地在太平鎮初步形成。此外,雙流還是我國最大的冬草莓生産基地,西南最大的水禽産品養殖基地。

責編:朱亞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