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央視網評] 新聞造假是一種道德缺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8日 16:09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長期以來,人們對假貨坑人真可謂深惡痛絕。如果説制售假貨的行為是昧著良心賺黑錢,那故意捏造假新聞,則因為誤人視聽欺騙民眾,其危害更深、影響更壞。簡直是假新聞之害“猛于虎”了。

  製造假新聞,主要還是“有償服務”中的黑色幕後交易。一些人為了達到陞官發財、聲名顯赫的目的,花錢雇傭寫手來包裝自己、宣揚自己,以期産生廣告效應藉以沽名釣譽。這種情況至今還在許多地方氾濫。

  也有一些“聰明”的地方官員或商界人士,看準了媒體的巨大力量,通過種種幕後交易,以“互利共贏、心照不宣”的手段,讓媒體來對自己的形象進行推銷式包裝,這實在是很常見的現象。媒體可以用它那生花的妙筆,去渲染一個原本極普通,甚至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的事件和人物,自己得了事先“約定”的實惠,“僱主”也可能借此飛黃騰達。就算以後出了事,媒體也可以保持沉默,有誰還會來追究那些“筆桿子”的責任。

  也有一些基層媒體,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他們的筆杯子、話筒、攝像機,簡直成了人家的手、口、眼。許多酒類、食品、飲料、藥品、保健品,還有化肥、農藥,被吹得神乎其神,許多媒體製作者甚至還動用才智,杜撰出許多“真實的”新聞事件。這也難怪,俗話説,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嘛!受人錢財、替人消災,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顧及自身利益的外部因素外,假新聞也往往出自一些別有用心,甚至個人意識所決定的“新聞生産者”。有的人從事新聞造假,是出於個人心理需要。看到自己的“傑作”引來眾人圍觀,在社會上産生影響民,便有一定的“成就感”,這也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二十多年前,人們大肆炒作中華武術的時候,不是曾杜撰出海燈法師的“一指憚”功嗎?多年前,還有人杜撰出所謂聯合國獎勵“世紀嬰兒”的新聞嗎?這類新聞造假事件也不在少數。利用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掌握吸引公眾眼球的,具有震撼作用的事端作由頭,如此造假的目的,帶有惡作劇性質,其目的就是為了

  達到一定的“蟻聚效應”。還有個別職業道德不良的作者,出於個人喜好,甚至其他“夜幕下的”陰暗心理,以製造假新聞來發泄怨憤、滿足自己。

  也有一些媒體作者,出於個人思想意識的局限,一時無法適應現實,只好以新聞造假來解脫自己。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現實的矛盾需要解決,但有人借對現實問題的不滿,就憑空編造了許多“事實”來誤人視聽。

  新聞造假是有極大危害性的,它容易將不了解真相的人們帶入歧途。一個真正的新聞工作者,應當視新聞的真實性為生命,以極大的責任心、事業性,以良好的職業道德來報道新聞、解讀新聞。對公眾負責,對真實性負責,對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良心負責,這應當是新聞記者最起碼的條件。新聞造假,是一種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李映潔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