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俄戰略協作 對社會政治制度輸出説“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8日 10:37 來源:
    專題: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

  半月談消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7月1日在莫斯科簽署了《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和聯合國成立60週年之際,中俄這兩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發表這項有關國際秩序的綱領性聲明,有其特殊意義。

  《聲明》言簡意賅,雖只2000余字,卻高屋建瓴,囊括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重大問題。在國際問題上如此廣泛的意見一致,表明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已經達到新的深度。

  《聲明》五大“亮點”

  第一,開宗明義,對當今時代作出清晰定位:“世界正經歷歷史性的變革”,“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過程將是複雜而漫長的”;“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當前人類發展階段的重要趨勢”。

  第二,觀點鮮明,卻沒有點任何國家的名。然而,不點名也可以心平氣和地批評那個大搞單邊主義、一廂情願地要當世界領袖、不厭其煩地推行“民主化”的國家:“應充分保障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和平等發展的權利”;“必須和平解決分歧與爭端,不採取單邊行動”;“不尋求對國際事務的壟斷和主導權,不將國家劃分為領導型和從屬型”。

  第三,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中俄兩國強調“推進改革應以協商一致原則為基礎,充分體現廣大成員國的共同利益”。日本媒體認為,這是俄羅斯首次對日本“爭常”表明了消極態度,説明中俄在日本“入常”問題上持一致的謹慎態度,讓日本感到“很棘手”。

  第四,對全球化過程中産生的問題,特別是貿易糾紛問題,提出了公正合理的處理辦法:“消除經濟關係中的一切歧視,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擴大和深化經貿、科技交流促進共同繁榮”;“國際社會應制定全面和廣為接受的經貿體制,其途徑是平等談判、摒棄以施壓和制裁迫使單方面經濟讓步的做法”。

  第五,如何應對恐怖主義威脅,《聲明》提出了釜底抽薪的治本策略。一是要“在聯合國主導下,建立應對新威脅和挑戰的全球系統”;二是要“共同探索切斷恐怖主義資金來源和社會根基的途徑,根除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即暴力、種族、民族和宗教仇恨等思潮”;三是在反恐問題上不應採用雙重標準;四是為了避免恐怖主義造成更大損失,未雨綢繆地提出要“防止恐怖主義組織獲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

  對社會政治制度的輸出説“不”

  在西方看來,蘇聯解體引起的劇變不夠徹底,獨聯體國家大權無一例外由前蘇聯高官獨攬。於是,美國發話了:獨聯體國家還該繼續變!

  怎麼變?美國積多年經驗,發現改變不順眼的他國政權,自己出人出槍,明火執仗,不如趁他國大選或政局混亂之機,假手該國反對派實現“民主化”來得容易。前者要花數千億美元,還要搭上數千條美國兵的性命,高耗低效;後者不流美國人一滴血,掏個幾千萬美元就“搞定”,事半功倍。

  於是,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獨聯體國家猶如多米諾骨牌,接連發生“顏色革命”。

  《聲明》對這一現象提出了具有原則意義的見解:“必須尊重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及其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努力”;“任何旨在分裂主權國家和煽動民族仇恨的行為都是不能接受的,不能無視主權國家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不能從外部強加社會政治制度模式”。

  在當今世界,某些西方政治家每每以“人權衛士”自居,利用人權問題對他們不滿意的國家指手畫腳,甚至施壓施暴。《聲明》指出,人權具有普遍性,“各國應尊重《世界人權宣言》中規定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根據本國國情和傳統促進保障和維護人權,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明確界定了“國際人權保護”的原則:堅定維護各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

  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為西方國家借助強勢話語權和輿論工具,輸出“大西洋文明”提供了理論基礎。《聲明》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發表了精闢見解,認為它“應成為相互充實而不是相互衝突的基礎”。《聲明》旗幟鮮明地提出:“各國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差異不應成為干涉別國內政的藉口。”

  樹立新型國家關係榜樣

  對未來的安全架構,《聲明》有真知灼見:“雙方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型安全架構。此架構應以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為政治基礎,以互利合作和共同繁榮為經濟基礎,並應建立在尊重各國平等安全權利的基礎上。平等對話、協商和談判應成為解決矛盾和維護和平的手段。”

  中俄領導人言行一致,説到做到。不久前,兩國本著平等協商、互讓互諒的原則,成功地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中俄領土爭端,在近代社會和當代社會都曾導致流血衝突。現在,這一問題的順利解決,表明了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

  中俄兩國都從本國國家利益出發,同時充分考慮夥伴的利益,紮實地穩步發展經貿合作、軍事技術合作和人文交流。去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12億美元,比俄美貿易額多一倍,而且要在2010年上升到600億~800億美元。外界一度議論紛紛的石油管道走向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中國在2010年前將對俄投資120億美元,俄羅斯也將擴大對華投資,這極大地提升了經貿合作的質量。至於人員往來,在我國東北的綏芬河和滿洲裏等邊境城市,俄羅斯遊客和商人隨處可見,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而赴俄留學、觀光、務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水平,遠遠高於過去中蘇關係最好時期。

  兩國這種既不結盟也不對抗的新型國家關係,正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重大貢獻。中俄關係的實踐印證了《聲明》所述原則的生命力,同時表明,在此基礎上可以有效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解決各種問題。

  兩國意識到,“建立合理和公正的21世紀國際秩序是一個不斷尋求各方都可接受的立場和決定的過程”,“只有在國際社會所有成員都贊同其宗旨和準則的情況下,國際新秩序才真正具有普遍性”,因而呼籲各國就建立21世紀國際秩序問題開展廣泛對話,這是因為,世界的未來、人類進步及應對挑戰與威脅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對話的結果。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盛世良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