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胡錦濤訪俄兩國關係升溫 重心轉向務實互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15:20 來源:
    專題: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

  ?望東方週刊消息:

  《?望東方週刊》記者岳連國、盛世良、黃琳、舒泰峰/ 北京、莫斯科報道

  在解決了邊界問題後,兩國最高領導人的對話重心將轉移到務實和互利的合作上來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6月30日起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元首會議。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一年內第二次訪問俄羅斯。

  媒體對於這次訪問給予了大量的關注。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北京分社社長柯舍夫向《?望東方週刊》透露:“我們總社有全面的報道計劃,胡錦濤在俄羅斯所有的活動我們都會報道,不會漏過任何一個機會。”早在兩個多月前,有關此次胡錦濤訪俄的日期等內容,柯舍夫就從時任俄羅斯駐中國大使羅高壽那裏知道了。此後關於胡錦濤訪問俄羅斯的任何消息,他都立即報道。迄今為止,柯舍夫已經報了20條左右的相關消息。“這樣的報道會持續到胡錦濤出訪回來後。”他説。

  《?望東方週刊》記者在莫斯科分別採訪了俄羅斯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及專家學者。他們普遍認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此次來訪具有非同尋常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因為不管是從俄羅斯國內局勢、還是中俄關係來説,胡錦濤的此次訪問,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俄羅斯轉軌基本完成

  2005年對俄羅斯來説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年份。15年前的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俄聯邦國家主權宣言。以後這一天被定為俄羅斯獨立日。15年間,俄羅斯從“葉利欽時代”進入了無可爭議的“普京時代”。

  同樣是在今年,5月31日,一場“世紀大審判”之後,舉世矚目的俄羅斯前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前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逃稅和欺詐案判決終於塵埃落定。俄媒體認為,這一事件宣告了俄羅斯“寡頭時代”的終結,也是俄羅斯轉軌基本完成的重要標誌。俄羅斯《消息報》點評説:“毫不誇張地講,這一標誌性事件將決定國家未來多年的發展方向。”

  在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弗裏蘭問及寡頭問題時,普京回答説:“那些有錢人不應當控制社會……寡頭們不可以、也沒有權力影響政府的決策。如果有人不喜歡這樣,如果有人已經習慣了無政府主義,那我很抱歉,他們將必須遵守新的規則。”普京實際上道出了他的新執政思路:拋棄建立在權貴、官僚和犯罪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選擇建立在強大的國家基礎上的市場體系和社會生活。

  美國“金融大鱷” 索羅斯認為,“俄羅斯目前可能正進入國家資本主義階段,所有的資本所有者都意識到他們要靠國家。

  俄羅斯問題專家、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景桂蘭教授認為:目前俄羅斯的國家治理逐漸走向規範,這切斷了寡頭復歸的路徑。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俄羅斯媒體輿論的監督功能非常厲害。他們把一些錢權交易的非法黑幕暴露在陽光之下,這是制約寡頭權力的最好力量。

  近年來西方對俄羅斯的批評是持續的,主要矛頭所向是普京一系列加強中央權力的做法。

  普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權力:按地區管理原則建立7大聯邦區;改革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的組成原則;製成整頓聯邦憲法秩序和紀律的法律;建立國務委員會。

  2004年9月13日,經歷了別斯蘭人質事件後,普京又提出修改俄羅斯89個聯邦主體最高行政長官産生辦法,即由原來的選舉産生改為總統提名候選人,再由地區議會選舉通過。

  景桂蘭認為,“俄羅斯15年轉軌取得兩大成果:一是在經濟基礎領域建立了市場經濟,憲法確立私人財産神聖不可侵犯的法理及制度。二是構築了與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相適宜的立法、執法、司法以及新聞傳媒等多元制衡的現代權力機制。這兩大成果從社會的基礎層面上保證了俄羅斯不會重新走向專制。”

  專家們普遍認為,俄羅斯的民主與西方的民主是有區別的,普京追求的更多是一種“可控的民主”,一種適合俄羅斯國情的民主方式。

  今日俄羅斯的社會心態

  許多數年未到俄羅斯的人今年再到俄羅斯,普遍感覺到變化不小。過海關比以前痛快,警察比原先規矩,商店裏傻大黑粗的“蘇式”包裝消失,商品比過去精美許多。莫斯科城裏,新建築雖然不算多,但大多豪華精緻。

  變化更大的是俄羅斯人,前蘇共中央局級幹部塔某現在承包了一家外交月刊,獨擁財政人事和報道政策大權,月入四五千美元。老布爾什維克莫洛托夫的外孫、俄羅斯最負盛名的政治學家之一尼某對他小兒子長大了開中餐館的“宏願”居然讚賞有加。俄羅斯著名美國通特某請中國朋友刻了個“世德堂”的大印,因為他兒子的經濟事務所想取個中國名。俄新社老報人伊某的女兒不願輕鬆地拿2000美元的白領月薪,非要自己開公司……

  年初的民調表明,54%的被調查者認為“生活體面,能滿足基本需求”,80%的人贊同民營企業,67%的人希望子女有經商才能,認為已適應市場經濟的人比認為不適應的多一倍。

  而10多年前,俄羅斯人普遍重官位、重學問、輕工商,視做買賣為投機倒把,恨不得放火燒掉鄰居開的小店。可以説,隨著俄羅斯經濟的轉軌,今天的俄羅斯人的心理也發生了“轉軌”。

  然而,在俄羅斯人心理的“轉軌”之中,還存在著一些尚未逾越的“誤區”。

  退休者和低收入者依然懷念“房租1921年以來沒提過,基本食品價格1947年以來沒漲過”的蘇聯時期,年初甚至發生了抗議社會福利“暗補改明補”的浪潮,幸好普京大幅提高退休金,社會才恢復平靜。

  “誤區”之二是,迷信GDP。2001年到去年,俄羅斯GDP從2500億美元增加到57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從2000年的110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1443億美元,但人民生活水平並未得到同樣幅度的提高。在如今俄羅斯的全民收入中,10%富裕者佔的比重達32.9%,10%貧困者僅佔2.3%,億萬富翁的人數僅次於美國,同時有兩三千萬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分配不公、貧富懸殊令人擔憂。

  此外,俄羅斯人還難以消除“悲觀情結”。不少俄羅斯人習慣從負面看待變化:資本出口是“逃資”,吸引外資是“外國經濟滲透”,商品出口是“資源流失”,商品進口是“讓外國賺我們的錢”。一位俄羅斯經濟學家説:形成市場經濟心態遠比形成市場經濟難。

  經過10多年的艱難坎坷,俄羅斯基本完成社會經濟轉軌。去年俄GDP按可比價格計,已達轉軌前的90%,考慮到還有相當於GDP40%的“影子經濟”未列入統計,實際上人均GDP超過5500美元,大大高於轉軌前。

  兩國關係有“雙重保證”

  俄羅斯知名人士及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指出,除了促進雙邊關係以外,中俄兩國在經貿、軍事技術和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將不斷擴大,且更重要的是,將從此走向“務實”。

  俄羅斯新任駐華大使拉佐夫告訴《?望東方週刊》,俄中關係正處於兩國關係史上“發展水平最高”的時期,並仍在持續快速發展。俄中關係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發展水平是因為有“雙重保證”──既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又考慮到了雙方的現實利益。

  拉佐夫介紹説,俄中兩國已經建立起了高層會晤機制,雙方每年要舉行幾次最高級別和高級別的會晤。兩國領導人還確定了到2010年將雙邊年貿易額提高到600億美元的目標。

  他還指出,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具有更大的國際意義──是地區和國際穩定的重要因素。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方向,即雙方在國際舞臺上加強合作時應考慮恐怖主義威脅、個別國家企圖建立單極世界、地區衝突和其他因素。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格雷茲洛夫則指出,俄中兩國的相互協作達到了很高水平,雙方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完全一致。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和聯合國框架內、在朝核等問題上會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前景。

  俄通社-塔斯社27日援引俄羅斯高級外交專家的話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對俄羅斯的訪問將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進行。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説,今年6月2日,俄中兩國外長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換了《關於俄中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從而為兩個大國以法律形式確定邊界走向的過程畫上了句號。俄中在兩國關係史上首次確定了相互認可的全部邊界線的走向。

  在雙方解決了邊界問題之後,兩國之間便不存在可能嚴重制約雙邊戰略夥伴關係發展的政治問題。兩國最高領導人的對話重心將轉移到直接關係到兩國人民切身利益的務實互利合作上。

  這位專家指出,經濟合作是雙邊合作的最重要的領域。去年俄中貿易額超過了200億美元大關,並仍在高速增長,雙方投資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

  2004年6月在俄哈巴羅夫斯克舉行的俄中第一屆投資促進會議上簽署的一系列中國對俄投資項目已經進入落實階段。今年6月在聖彼得堡舉行的俄中第二屆投資促進會議上中國對俄投資的地理範圍進一步擴大,投資金額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兩國開始起草2006年至2010年雙邊經濟關係中期發展規劃。雙方在這份文件中將全面分析兩國合作潛力,並採取實際步驟消除阻礙雙邊經濟合作持續發展的“瓶頸”。

  在談到兩國經貿合作問題時,格雷茲洛夫主席説,去年兩國貿易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第一季度雙邊貿易也呈現良好增長勢頭。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正在落實,比如有俄羅斯參與的中國江蘇省的“田灣”核電站正在加緊建設。

  但他同時坦率地指出,俄方希望實現與中國的貿易多元化,深化同中國的合作。俄方將加緊通過旨在改善投資環境的法律。對於兩國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應積極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波爾佳科夫則進一步指出了兩國經貿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兩國之間大的合作項目還比較少。他認為,雙方已經開始致力於在這方面取得突破,中國對俄最大直接投資項目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房地産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就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應重視俄對中國機械設備出口減少的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影響兩國整體經貿關係發展。

  再次,兩國還應規範雙邊民間貿易。他認為,為了使雙方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應使兩國民間貿易變得更透明。

  波爾佳科夫還説,兩國文化交流也不斷發展。文化交流是加深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文化交流是廣義的,包括旅遊、出版、文藝團體間的交流等方面。兩國文化交流剛剛起步,而即將在對方互辦的文化年活動將是一個絕佳的增進交流的契機。

  中俄關係今年有很多“突破”

  在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前夕,胡錦濤主席于6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俄通社-塔斯社和俄羅斯第一電視臺的聯合採訪。他説:10多年來,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國建立起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加深,經貿、科技、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和擴大,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相互支持,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俄關係已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5月20日以307票贊成,80票反對和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批准了俄中邊界東段補充協定。這場經歷了40多年的漫長談判和曲折,最終塵埃落定──中俄之間長達4300公里邊界線的走向全部確定。

  “中俄兩國解決在遠東的邊界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這段邊界問題幾乎引發上個世紀60年代末兩國的核戰爭。” 俄羅斯問題專家羅斯?戈特莫勒説。

  一直紛紛擾擾的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似乎開始了“起航”。

  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裏斯堅科4月19日在莫斯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俄在通往太平洋口岸附近的納霍德卡的管道完工以前,將首先修建一條通往中國的輸油管道支線。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季志業説,“俄羅斯確定搞石油管道第一期工程,把管道建到距離中國漠北70公里的地方,而且近期俄羅斯明確表示用本國資金建管道,這個是很重要的變化。”

  消息頗為靈通的柯舍夫透露,胡錦濤這次去莫斯科估計會簽訂好幾個重要的文件,其中包括能源合作。

  他所供職的俄羅斯文傳電訊社6月27日常常報道稱,俄羅斯空軍總司令米哈耶洛夫在記者會上表示,俄中兩國的國防部長達成協定,決定兩國今年第一次聯合軍事演習于9月在中國境內舉行。米哈耶洛夫稱,俄中聯合軍演是兩國軍方合作的新途徑,目的是改善兩國軍隊的訓練能力,以及加強雙方合作。

  6月9日的聖彼得堡迎來了中俄第二屆雙邊投資促進會議的召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並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説,去年,中俄第一屆投資促進會議上簽訂的12個合作項目已全部啟動,總投資7億美元。這次會議又將簽署7個項目文件和1個備忘錄,內容涉及基礎設施、化工、森工、家電、農副産品加工、電子政務等廣泛的領域,總投資額近15億美元。

  當日下午,曾培炎以及中俄各界代表上百人見證了“波羅的海明珠”項目的奠基儀式。該項目不僅是聖彼得堡市迄今為止最大的外資合作項目,也是中國對俄最大的直接投資項目,是中俄雙方重大戰略性合作項目。

  安德斯?阿斯朗德是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俄羅斯及歐亞部主任,在接受《?望東方週刊》獨家專訪時,他表示,各種證據均顯示,俄羅斯和中國的政治關係目前是兩國歷史上最好的,雙方基本上不存在重大的矛盾衝突,同時,兩國的商業機會也非常多。

  中俄共同關心的問題更多了

  出訪前夕的胡錦濤對俄羅斯媒體表示,為推動兩國關係發展,雙方應深化政治互信,加強戰略協作,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進一步加強兩國在經貿、能源、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務實合作,豐富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內涵……

  就胡錦濤即將參加的8國峰會,莫斯科明確指出,“如果沒有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對話,很多國際問題沒法解決。”

  安德斯?阿斯朗德認為,在西方國家眼裏,俄羅斯已經接近到“賤民”的地位了,因為它放棄了民主和沒收了最大的私營公司。所以俄羅斯更快地轉向中國和印度,因為他們對俄羅斯的這些政策比較能夠容忍。

  然而,在季志業看來,眼下一些世界重要力量正在進行重要的調整,比如獨聯體國家一系列的政權變更。“這些地區發生了憲法框架以外的政權更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擠壓俄羅斯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合作,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擴大影響,在該組織的框架內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都是雙方關注的事情。”

  中俄兩國在對地區安全的看法上,有很多共同點。比如朝核問題,雙方的共同願望都是恢復六方會談,和平解決朝核問題,實現半島無核化,反對改變朝鮮現有的政權。

  “對於烏茲別克斯坦,兩國都堅決支持烏政府採取穩定國內局勢的措施,在態度的表明上中俄有一致性,其中包括對顏色革命的一些看法。” 上海社科院歐亞研究所俄羅斯室主任丁佩華説。

  6月4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上,各方原則商定同意給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觀察員地位,在胡錦濤此次參加的阿斯塔納首腦會議上,將對此作出正式決定。

  丁佩華告訴記者,在這幾個觀察員問題上,以前還有很多爭論,如今他們都加入了,説明中俄雙方的分歧減少了,兩國關係更近了。

  對於中俄的日益接近,安德斯?阿斯朗德毫不諱言,“美國的領導層可能對中俄關係的日益密切有些懷疑。對美國而言,中國是一個最大的潛在競爭者,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和俄羅斯加強真正的‘聯盟’關係,美國同樣擔心俄羅斯會賣各种先進武器給中國。”

  《?望東方週刊》記者黃琳報道

  中俄兩國元首之間

  兩國元首之間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使得在解決兩國的分歧時,更容易溝通和相互理解

  在一張拍攝于2003年5月底的照片上,普京像老朋友似的拍著胡錦濤的肩膀,説著什麼,胡錦濤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兩個人都敞開了襯衣的領子,都沒有打領帶,兩個人的神情都比較愉悅。

  這幅照片使人想起有媒體的一個“預言”──“胡錦濤和普京將會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

  一方面,他倆具有發展友誼的國家大背景。同時,當前兩國關係發展穩定、良好,兩國共同利益增多,這決定了建立友情的基礎。

  兩國元首經常見面好處多

  胡錦濤此次出訪,除了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及哈薩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會晤外,還將出席在英國舉行的“8+5對話會”。

  至於在此期間會見外國領導人的安排,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6月28日説,胡錦濤主席出席“8+5對話會”的日程非常緊張,現在各方還在就有關日程進行協商,具體會見哪些領導人還沒有確定。

  2003年5月26日至6月6日,胡錦濤當選為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莫斯科也是首站。在整整10天的歐亞之行中,胡錦濤行程近2萬公里,訪問了5個國家,7座城市,陸續會見50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

  “領導人之間經常見面可以讓嚴重問題變得次嚴重,次嚴重問題變得不嚴重,人際關係中常來常往很重要,國家首腦也一樣。”美國克萊蒙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湯本告訴《?望東方週刊》。

  湯本説,在美國,總統和高層領導人往往設法與相關國家的元首建立“交情”, 作為外交活動的補充。

  2001年,布什和布萊爾首次在美國總統度假地戴維營會面時,兩人就努力找尋雙方的共同點。在當時的記者招待會上,布什説,“我們都使用高露潔牙膏,我們都喜歡運動,我們的妻子都了不起。”布萊爾在旁邊加了一句──“我想這些共性足以使我們惺惺相惜。”

  布什的友情攻勢的確有了回報,布萊爾不顧英國老百姓的反對,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問題上對布什可謂“一跟到底,絕不回頭”。

  在外交學院副院長曲星教授看來,國家首腦之間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使得在解決兩國的分歧時,更容易溝通和相互理解,也讓困難變得容易克服,有利於合作領域的開拓。

  在中美關繫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江澤民、克林頓1993年在西雅圖會晤,遏制了中美關係的繼續惡化。中美首腦通過特使、熱線電話的直接聯絡,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美之間所發生的種種事態,例如1996年臺海危機、1999年中國駐南使館被炸事件,以及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等。

  2005年1月12日,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在全國貿促工作會上表示,“首腦外交”有利於推進我國對外經貿交往。他介紹,各國元首與政府首腦率經貿企業界代表團訪華,去年數量更為突出,全年中國貿促會接待隨外國領導人來訪的企業家代表團多達27批。

  此外,中國貿促會也組織經貿代表團頻頻隨同高層領導出去“首腦外交”。

  曲星給《?望東方週刊》介紹,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官的活動受到限制,和西方不接觸,領導人之間外交一般是集中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當時國家領導人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腦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係,比如和金日成、胡志明等。

  基辛格訪華後,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和西方領導人接觸,兩國政府開始正式聯絡,但領導人之間談不上什麼比較密切的個人關係,當時雙方還有一些戒備之心。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外交力度也加大了,中國和很多國家建立了首腦定期會晤機制,比如中俄、中歐等。不管是這樣雙邊的會晤機制,還是多邊的場合,比如APEC、“10+3”、“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等,大家見面的次數多了後,雙方的熟悉程度也就加深了,有時還可以突破官方正式色彩。

  江澤民去法國時,還專門去希拉克總統的家鄉,希拉克來華時也到江澤民的家鄉揚州。到對方的家鄉去,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特殊的領導人之間的交情。

  胡錦濤和普京都務實而自信

  相對而言,中俄兩國領導人的外交決策權較大,在對外政策方面,通過交往、直接溝通,對解決具體問題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季志業認為,兩國元首都知道這一點,也知道加強雙方的友誼對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的重要性。例如,葉利欽和江澤民在幾年的交往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誼。他們二人年齡相倣,葉利欽喜歡擁抱對方,江澤民每次見到葉利欽都擁抱一下,對其他領導人例外。

  胡錦濤和普京處在同一個年齡層次。曲星説,從性格上看,胡錦濤和普京都是相當坦率,處理事情穩重。

  在胡錦濤以國家主席的身份于2003年第一次訪問俄羅斯時,普京總統夫婦在自己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專門為胡錦濤夫婦舉行家宴,兩人都沒有繫領帶。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亞力山大廳,普京為胡錦濤舉行國宴,兩位元首的祝酒詞簡潔而坦誠。

  胡錦濤言簡意賅,稱偉大的中國人民願與偉大的俄羅斯人民作好朋友、好鄰居,發展平等互利合作關係。普京總統則表示,願遵循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倡導的做人之道,“德不孤,必有鄰”,與中國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

  專家們都認為普京和胡錦濤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務實而自信。

  2003年胡錦濤的俄羅斯之行就體現出了他的務實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凡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國和回國時,留在北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相關國家駐華使節等一般都會舉行歡送和歡迎儀式。

  但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胡錦濤取消了在人民大會堂的送行儀式,回國後也不再舉行歡迎儀式。由於當時“非典”肆虐,在出訪前一週胡錦濤夫婦還主動進行自我隔離,此舉被媒體稱之為“自信、負責”的表現。

  本次出訪前接受媒體採訪,胡錦濤談到中俄經貿合作時,用了很長的一段話來闡釋。裏面提及了兩國要實現的貿易額的具體數字──“要努力使雙邊貿易額到2010年達到600億至800億美元”,還提到了雙方積極努力的5個具體方面,盡顯“務實”風格。

  普京同樣被俄羅斯新聞媒體一直稱為“務實派”。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是,普京執政後答應給退休人員增加工資,結果他説到做到,退休人員的工資一連幾次得到提高。到去年為止,俄羅斯人的退休金達到每月1400盧布,大大高於他上臺時的每月400盧布。

  “這種相近的人格,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對方的做事方法。”曲星説。

  《?望東方週刊》記者陸洋報道

  “上海合作組織”要動真格

  中亞地區持續不斷的“顏色革命”,賦予了7月4日舉行的第五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峰會特殊的意義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對於中國和中國外交有特殊的意義。而中亞地區持續不斷的“顏色革命”,賦予了7月4日舉行的第五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峰會特殊的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上海合作組織”的走向,具有了足以引起全世界矚目的安全和經濟意義。中國方面的表態,被認為是舉足輕重的。

  這一次是動真格的“務實”

  6月28日,外交部部長助理李輝特別向媒體介紹説,此次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會議有兩個重要背景:一是上合組織進入“務實合作”新時期,深化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成為組織工作的重心;二是地區形勢正經歷重大變化,“上合”組織需要妥善應對。

  據李輝介紹,此次峰會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深化安全合作的具體措施;推動經濟合作儘快取得實際成果;對吸納新的觀察員國作出決定。

  中國將是“思想庫”和經濟引擎

  此次,胡錦濤主席將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闡述中方對當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形勢的看法,提出對深化安全、經濟等領域合作的建議和主張。

  分析上海合作組織成立這些年的成果,可以發現中國的收穫。它不僅是中國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而且通過這個國際舞臺,展示了中國外交理念的悄然變化。

  “在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平臺上,中國顯示出越來越積極主動的參與姿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室主任李偉健對《?望東方週刊》説,“這種主動並不是要打破舊秩序、挑戰現有機制,而是主動加入到國際秩序當中,表達中國人自己的聲音,避免別國對我們的誤會。同時,也以大國的姿態參與並促進國際事務的合理解決。”

  從1996年成立“上海五國”到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形成,在將近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其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從最初倡導邊境互不使用武力的“上海聲明”,到2001年明確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體現了中國不斷演進的外交智慧。

  尤其是“上海精神”。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俞邃曾分析説:這其中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體現了一種新安全觀,“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則體現了一種新發展觀。

  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趙華勝對《?望東方週刊》説:“一個國際性組織能夠得以不斷深入發展,需要有新的倡議來推動。而中國在上合組織中就扮演了一個思想庫的角色。在新發展觀和安全觀、大國合作的新地區間關係等方面,都體現了中國的想法。這是我國外交政策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

  此外,在未來,中國還將更多扮演上合組織成員國“經濟引擎”的角色。

  目前,中亞國家的發展思路是,把自己和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部分聯絡起來。在周邊的“鄰居”當中,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最好。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價廉物美的小商品佔據了該國首都商業街的半壁江山。

  “擴容”將帶來新能源合作

  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對外關繫上的一大議程是,審議並決定是否吸收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為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國的問題。這個在6月初上合組織外長會議上透露的消息,一時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話題。

  各大媒體紛紛就此發文表示,這是上合組織尋求發展的擴容行動,這三個地區大國的加入使該組織擴展到南亞和西亞地區,成為歐亞大陸上覆蓋面積最大、包含人口最多的安全與經貿混合型組織,幾乎形成了與北約遙遙相對的巨大反恐戰場。

  關於這三國的加入原因,李偉健認為,伊朗是為了擺脫美國的孤立政策,積極參與到國際組織當中。而上合組織成員國與伊朗的關係一直都很好,再加上伊朗作為一個伊斯蘭大國,對中亞地區穆斯林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於上合組織的興趣可能更多來自於能源合作。

  印度正在加快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的崛起步伐,對於這個能源進口大國來説,擴展多元進口渠道是當務之急。目前,印度部署了三條管道線:除了東南亞這條線以外,另外兩條分別通往伊朗和中亞。

  十年前就籌劃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現在已經開始部署。而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這條管道線的主要障礙則是要通過動蕩不安的阿富汗。為此,印度專門設計了另一條從中亞經中國新疆至印度的線路作備用方案。

  不過,趙華勝指出,不能過分強調這三國的加入,因為他們畢竟是作為觀察員國,可以列席上合組織的會議,參與一些討論,但他們沒有表決權,不能影響該組織的任何決議。而觀察員國的身份也不是成員國的過渡身份,他們只屬於該組織對外關係的範疇。

  “應該説,這些觀察員國的參與,至少顯示了上合組織不斷增強的吸引力和不斷提高的威信。”趙華勝説。■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