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焦點訪談]把真實還給歷史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9日 19:26)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2005年6月9日9時,由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文版首發儀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為什麼要編寫這部書?書中都有哪些內容?三國學者在編寫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這部書的中方主要編寫者步平。

  步平介紹,2001年,一個日本右翼組織公開叫囂“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由日本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歪曲歷史的歷史教科書被日本文部科學省批准出版……這引起了中韓日一些學者的抗議。學者們提議,中日韓學者應該共同努力編寫一本有著正確歷史觀的東亞近現代史。

  經過近一年的討論,三國學者認定,要以中日韓三國的視角編寫這部前無古人的歷史讀本。這樣,中日韓三國當時發生的大事都不再是一個國家孤立的事件,都被放在了整個東亞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考察。

  經過三年努力,傾注了眾多學者心血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不僅對肆意篡改歷史事實的日本右翼進行了有力回擊,更立足於東亞三國的視角,將100多年來東亞的歷史客觀公正地呈現在了三國讀者的面前。

  這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史書,5月下旬開始發行的韓文版和日文版分別受到了兩國讀者的關注。

  [詳細內容]

  主持人 翟樹傑: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節目。

  現在我手裏拿的這本書叫做《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這是一本由中、日、韓幾十名專家、學者歷經三年時間共同編寫的東亞近現代史讀本今天這一讀本的中文版在北京正式發行,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週年這一特殊的年份裏,這一讀本的發行具有很大的意義。

  解説:2005年6月9日上午9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由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文版首發儀式在這裡舉行。

  步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從2002年3月開始,進行編纂這本書的工作,到現在已經進行了三年多的時間了。我們書的最大特點,因為我們不是教科書,但是我們的面要比一般的教科書要寬一些,我們教科書一般是講本國的歷史,我們也會講到其他的國家。我想當孩子們翻開這本書,一定會覺得很新鮮,因為很多別的國家的情況,以前我們在別的書裏,很難見到的。

  解説:中、日、韓三國幾十名專家、學者用了三年的時間究編寫的一這部《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翻開分別用三國語言書寫這一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編者們給三個國家的青少年讀者分別寫的一個前言。

  步平:未來是我們青少年的時代,所以對他們來説,特別需要建立一個對過去歷史的一個準備認識,這樣才能夠使我們東亞真正有一個面向和平的未來。這代人,如果他們沒有一個準確的科學的歷史認識的話,那麼就會比較危險了,所以這是我們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

  解説:這樣一部面向中、日、韓青少年讀者的東亞近現代史,三國的專家、學者們是怎麼樣想起要編寫它的呢?

  張連紅 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教授:追溯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時候,在日本大阪召開的一個日本右翼組織的一個集會,這個集會公開地叫囂,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


  朱成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研究員:這樣(他們)在2001年編了一個叫所謂新的歷史教科書,就是這本書,是由扶桑社出版的,那麼在這本書上就對歷史進行了一次篡改,但是這本書在2001年6月被日本文部省文部科學省正式批准出版,這樣一來我們當時包括我們中國、韓國也包括日本一些進步學者一起抗議。

  ?義文 “兒童與教科書全國網絡21世紀”事務局長:新歷史教科書不提從軍慰安婦問題,對南京大屠殺態度輕視,書中不僅幾乎不提日本對亞洲人民造成的傷害,也不提日本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

  大日方純夫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特別是如何看待日本發動的戰爭和日本對東亞的侵略,以及日本建立的殖民地,成為最主要的問題,但是很遺憾,日本並沒有對此進行回答。因此對於戰爭、殖民地問題如何看待?成為一個很大的課題,這也是中國、日本、韓國三國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課題。

  解説:於是2001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會議上,日本學者首次提出,中、日、韓的學者們應該共同努力編寫一本有著正確歷史觀的東亞近現代史。

  李宗遠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研究員:那麼中國、韓國的這樣一些學者,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提議。

  解説:可是對於東亞三國來説,雖然有著共同的近現代史,但從未形成共同歷史觀,不同的國情,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對許多的歷史事件,三國的學者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許許多多的困難面前,三國的專家、學者們沒有退縮,經過近一年的討論後,三國的學者認定,他們要以中、日、韓三國的視角來編寫這部“前無古人”的歷史讀本。

  李宗遠 :這個視角是非常獨特的,也是我們編這本書的一個出發點,就是以東亞的三國或者是東亞地區的歷史發展為一個脈絡來描述我們整個東亞的從明末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歷史發展。

  解説:這樣在這部《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當時發生的大事都不再是一個國家孤立的事件了,都被放在了整個東亞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進行考察。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給三國人民帶來的苦難,這本書給讀者做了全方位的闡述,對日本的讀者們來説,他們將第一次比較全面地了解到日本軍國主義在當時的中國和朝鮮究竟幹些了什麼?

  朱成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研究員:比方講我們這一章的第一節,就是對中國東北地區的這種侵略。首先從“九.一八”開始,1931年的“九.一八”開始,然後是對滿洲的傀儡政權的扶植,社會經濟的,包括中國的反滿抗日戰爭。這四節,這四個目,都把這個寫得非常充分。那這章的關鍵是在第三節,第三節就是日本侵華,對中國民眾的殘害,突出一個“殘害”,這裡面“殘害”是在,這裡面一個目就是戰場上的民眾和難民,這裡面就寫到了我們的民眾,當時的日本侵華造成許許多多的民眾流離失所,特別講到了日本搶擄勞工。第二個目就是南京大屠殺,完整的南京大屠殺進行了表述和定性。那麼後面還有三光政策、無差別轟炸、無人區,這是第三目。第四目就是毒氣戰、細菌戰和人體實驗,第五節是性暴力,日軍性暴力。所以凡是日軍在華的這些主要的暴行,在這裡面都得到了充分地描述和體現。

  解説:而對中國的讀者來説,我們在書中除了能看到這些慘痛的歷史史實以外,還能了解到當時日、韓兩國人民真實的處境。

  朱成山:韓國因為經受了五十年的殖民地,所以韓國遭受的苦難和人民遭受的苦難也是非常深重的。我們過去可能有很多人了解不多,僅僅知道我們中國人怎麼受害,為什麼韓國人一提到日本軍國主義,他們也非常憤怒,而且比我們可能還更強烈一點,因為他們是受到了殖民地的這種奴役,所以他們受的傷害更重。所以我們只要把這段韓國人怎麼受害,告訴我們的中國的年輕人。

  王希亮:那麼日本我們要理解什麼?日本在在發動略戰爭的過程中,這14年過程中,日本的國民在天皇制的統治下,在總力戰的制度下,他們也狂熱地支持戰爭,但是在支持戰爭的同時,他們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傷害,除了我們知道了,在教科書中出現的,廣島、長崎原子彈以外,東京大轟炸以外,還有日本的民眾,普通民眾,特別(是)日本的婦女當時在社會的最底層是如何掙扎,她們是如何生活,如何用自己的血汗去支撐這個戰爭,這個不義的戰爭。

  步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但是如果日本的學生強調了這個被害的角度的話,那麼對中國的學生來説就是一種傷害,因為他們覺得日本在戰爭中,對我們來説是一種加害,很殘酷的一種暴行,他們沒有談到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再追問一下,日本的學生為什麼沒有談到這點,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們的歷史教育沒有給他們一個準確的信息。那好了,我們把這些東西要準確地告訴他。日本的進步學者來説,他們非常希望從日本的國民加害和被害兩個角度、層面上理解戰爭。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民眾之間達成一種共同反對戰爭的,共同反對侵略戰爭的一種共同的認識吧。

  解説:這樣,這部由三國學者歷經三年的努力,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不僅對肆意篡改歷史事實的右翼進行了有力的回擊,更立足於東亞三國歷史的視角,將100多年來東亞的歷史,客觀、公正地呈現在了三國讀者的面前。對這樣一部對歷史認真負責的書籍,韓國和日本的讀者們已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5月26日和27日已經開始發行的韓文和日文版本就分別受到了兩國讀者的大力推崇。

  尹輝鐸 東亞大學校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教授:現在在韓國出版的印刷的數量已經達到2萬冊,而且現在已經銷售一空,在社會中反映非常熱烈。這在韓國在歷史書籍這是不可想象的,也超過了以前的歷史書籍,而且準備在2005年的7月份進行再版。

  梅田正己 日本高研文出版社社長:在日本發行的情況,因為一般在日本像這類社會科學類書的出版,一般它最低的發行量是從2千冊開始,但是因為這次這本書它(的)分量特別重,所以我們最初一開始把它定為2萬冊開始。在出版之前,因為我們是小的出版社,大家都很擔心,如果銷售得不好怎麼辦?如果大家都不感興趣怎麼辦?但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在出版之後大量的要求訂貨的電話絡繹不絕,就像剛才我講的,就像著火的現場那樣的,從早到晚,電話不停地要求我們增加訂貨,我們增加了二版、三版,一開始是2萬冊,現在我們已經贈訂了1萬5千冊。那麼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印刷發行的量是為3萬5千冊。

  謝壽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我們今天正式向全國發行,北京的讀者昨天下午三點在西單圖書大樓和王府井書店就可以買到這本書了,我們在我們的網上已經開始也在發售。同時從現在批發的情況看,我們今天就已經開始籌備,準備第二次的印刷,相信它是一個會有比較大的銷售量的一個結果。

  主持人:在這本書的首發儀式上,一位日本人是這樣告訴記者的,這本三國學者共同編寫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是三國學者在尊重各自固有歷史認識的同時,所達成對歷史的共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向三國青少年讀者的這本書告訴孩子們的,是真實的歷史。只有真正地尊重歷史,正視東亞歷史中存在的問題,本著以史為鑒的精神,東亞才有光明的未來。

  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責編:劉棣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