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國抗戰: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7日 12:02)

  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 “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進行的最早,堅持的時間最長,戰場最廣闊,陸軍作戰規模最大,所付出的犧牲也最慘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良志一連用了五個“最”來描述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李良志説,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結束,歷時14年之久。在這期間,從1931年9月至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的8年中,只有中國在堅持著對世界法西斯勢力的作戰。由於西班牙等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短暫,又是小國,中國這個廣闊的反法西斯戰場不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戰場,而且可説是毫無外援,孤軍奮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作戰,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

  李良志列舉了一系列歷史事實證明,1931年9月至1941年12月的10年間,是中國人民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單獨的對日抗戰。這期間,中國有聲有色的大小戰役、戰鬥、大會戰,震驚了世界。至1939年,日本向中國派遣的侵略軍已達86萬人之多。至1945年,增至110萬人(不包括日本駐東北的75萬關東軍)。這時,中國人民的陸軍作戰,已遍及冀、魯、晉、察、綏、蘇、浙、皖、閩、贛、豫、湘、鄂、粵、桂、黔、滇等17省,如果加上東北三省的抗日遊擊戰爭,其戰場的廣闊性,大大超過了1939年英、法對德作戰時的歐洲戰場,也超過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的歐洲戰場。

  “就是這樣一個戰場,不僅死死地拖住了近200萬日本侵略軍,而且不斷地消耗了它的有生力量。”李良志説,“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5月,中國軍隊同日軍作戰共25392次,共殲滅日偽軍59萬餘人。”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李良志説:“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即阻止了日軍向北進攻蘇聯,又推遲了日軍南進,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阻止了日軍與德軍在北非會師,保證了美、英、蘇‘先歐後亞’方針的實施。”

  李良志説,正是因為中國抗戰是如此重要,蘇德戰爭之初,斯大林曾一再要求八路軍北上,在華北對日軍作有效的、強有力的戰略制約,美國政府才逐步轉變其“孤立主義”“中立主義”“不干涉政策”,英國才放棄反共的綏靖政策,放棄“東方慕尼黑”陰謀,到1940年10月,又改變了切斷中國當時惟一國際通道滇緬路的帝國主義政策。也是因為中國戰場的重要性,西方各列強才相繼修改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放棄法外治權等。

  “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艱苦抗戰,以自己的民族覺醒表明,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戰場。”李良志説,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四強”之一,戰後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是以巨大的民族犧牲和英勇奮鬥爭來的,是當之無愧的。

  14年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萬人,直接財産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間接財産損失5000億美元以上。戰爭中,中國共殲滅日本侵略軍150余萬人,約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死傷人數的70%;在經濟上,中國抗戰把日本拖得精疲力竭,搖搖欲墜。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典範,它不僅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自強、自信、自立的雄心壯志,重振了中國的國威,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鬥爭。”李良志説,從此,中國以嶄新的姿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為維護世界和平、民主,為維護人類正義事業,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李良志最後深情地説:“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戰爭過程中以及在戰後的重大變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祖國在近百年的世界格局中,歷史地位的重大變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轉捩點。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永垂史冊!”

責編:慕泉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